已过凌晨,71岁的王华睁着眼睛躺在床上,床边放着十几枚鸡蛋大的鹅卵石。前一天早上,为了节省1.5元的公交车费,她徒步走了五六公里,不慎撞上一截栏杆,失去知觉。王华醒来后,强撑着爬起来,踉踉跄跄回到家,但头晕一阵阵泛起。她怕自己走上父亲的老路,“头天摔了一跤,回来还是好好的,第二天就突发脑溢血走了”。这让她尤为担心,怕过不了这个夜晚。王华住在四川江油城郊一栋破败的楼里,独居多年,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她怕遇到紧急情况连电话都来不及拨出去,便准备了一些鹅卵石放在床边,以便砸碎窗户玻璃求救。
“女儿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你的?”对84岁的张秀英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不是因为记忆力衰退,而是距女儿上一次来看她实在太久。虽然她们同在一座城市。张秀英育有一儿一女,孩子们接替她的岗位,都成了钢铁厂的工人,后来女儿辞职,至今没有稳定工作。年近50的儿子仍在钢铁厂,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子女们都有了后代,各自仍在生活中挣扎,很少有时间顾上这位老母亲。自从去年老伴儿离世后,张秀英就过上了独居生活。 自从孩子们成家后,张秀英就觉得与儿女的距离越来越远。她与女儿的关系一向紧张,她觉得“这个女儿白养了”,女儿则认为父母“重男轻女”。这种矛盾贯穿半生,并在她的晚年愈加凸显,女儿几个月都不来看她一次,甚至逢年过节的团聚也经常缺席。 同样遭遇的还有张秀英的同事,今年80岁的陈晓凤。她50岁就从厂里退休,不久丈夫又去世,日子愈加艰难。那时她自觉身体尚可,去餐馆打工、端午节前帮人包粽子、自制八宝粥卖,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刚睡三四个小时又起床,去菜市场捡剩菜,菜叶做炒菜,根茎则用来做腌菜,靠着这些才将孩子们拉扯大。对于“养儿能否防老”这个问题,陈晓凤无奈的摇头,“靠不上,靠不上”。最近几年她住了4次院,外地的两个孩子都未能回来,医药费除了报销之外,全部靠她的积蓄承担。 从世俗意义上看,养儿防老面临一个悖论——如果子女越有成就,就越走得更远;若子女平庸,则要为生活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即便留在身边也很难兼顾到父母。 江油距绵阳约50公里,距成都170多公里。周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带走了年轻人,让这种县级城市成为老年人扎堆的地方。但公共服务——特别的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却相对滞后。许多大城市对60岁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免费,但江油没有这样的优惠。江油市2021年的GDP为528.3亿元,在绵阳排第二,在四川属中上水平。但江油的老龄化水平高于绵阳和成都,这也是县级城市的普遍现象。 前述老龄股负责人介绍,养老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养老机构自身,上级政府有些项目资金,“但都是‘毛毛雨’(意为很少)”。 ![]()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2/08/24 11:59:37 来自 浙江宁波
最后编辑时间: 2022/08/24 12:01:31
我身边无数例子告诉我,为了养老就去结婚生子的人是很愚蠢的。人不能指望任何人,只能指望自己,久病床前无孝子,自己都指望不上的时候,别人是靠不住的。有的人会说不结婚就会孤独终老,到最后死了都没人知道。我想问一下死了有人知道又能怎样,能复活了吗?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还要别人知道你死了干什么。不过我身边看到的好多好多老人都生了儿女,年轻时为了儿女累死累活的活到老年,结果等他们老了子女都不在身边,有的死在家里一段时间后子女才发现。连单身老人都不如,单身老人只少大半辈子都过得很快乐。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