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产业的发端和兴起,就是一部商帮发展史。其中“宁波帮”人士拥有不惧艰险、创新实干的秉性和视野,他们在清末和民国初期渐渐在上海等地功成名就。作为“宁波帮”人物之一,史致富这个名字现在可能并不为很多人熟知,但是以他创办的诸多药企在中国医药界却闻名遐迩。

史致富先生照片 来源:网络
笔者的家人解放前从宁波镇海移民到了上海,老人们以前经常购买丙康药厂的四季糖,时常来一颗润润嗓子。时过迁境,当年购买过四季糖的老人们不少都早已去世,但是这个盒子被保留了下来。该盒子为厚纸制作,直径7厘米,高度为3厘米。盒子上写“四季糖”字样,上海丙康药厂出品。如今看着手中的这个老物件,令我感慨万千。

四季糖包装盒(正面) 供图:刘立群

四季糖包装盒(背面) 供图:刘立群
别看现在润喉糖不稀奇,在当年也算是稀罕物。一经上市,四季糖凭着那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居家旅行,必备一盒,常含一颗,润喉保嗓”而风靡大江南北。据说,该润喉糖的特点就是一经含在嘴里,过一会儿喉咙就顿时舒服无比,尤其适合艺人登台唱戏前服用。当时一些名角整天就是靠喉咙吃饭,所以一般总会随身携带着以备不时之需。有时甚至到外地演出前,一定要坐上车专门到大药店预先购置几盒才放心。
四季糖广告 来源:网络
史致富(1906.6~1962.6),字志礼,号德润,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幼年丧父,17岁起辍学经商。最开始在上海华美药房从学徒做起,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全靠自学外语及医药知识闯出一片天地,从年轻时就埋下了与药业的深厚渊源。1927年凭借流利的外语及药品知识受聘于上海中英药房,负责营业部的工作。次年,担任国民药房经理职务。史致富凭着宁波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于1933年筹集资金创办万国药房,在盈利后史致富没有买田置地或将钱存入银行,而是瞄准时机将资金投入到产业中,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起来。1935年史致富当选为新药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抗战时期,先后在昆明、重庆、南京开设支店,在长沙、淮阴发展领牌联号,并自制白松糖浆、鱼肝油等本牌成药。在此期间,又开设新光化学制药厂,第一个试制成功机制糖衣药片。
上海丙康药厂的产品广告 来源:网络
在经营上,他首推货真价实,老少无欺,贫富无别,诚信经营的宗旨,闪耀着为大众谋健康的人性光辉。随着买卖越做越大,先后又开设了丙康药厂、怡中药厂、华联药厂、万千化工厂、中央药房、国光药房、信大工业原料行等一系列企业,史致富均担任董事长,并还兼任十几家金融和工商业的董事、监事。当时的上海丙康药业还成功地生产出一种“桔霉素”,这是一种抗生物质,一经研究成功后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及国内的《大公报》上都有大幅报道,引起轰动。1944年,史致富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集股2万元在苏州开设福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随后扩大生产规模。1950年福康药厂专门从事新药的研制开发工作,他们主要研制药典制剂,例如六合维生素片、干酵母片、十滴水、磺胺类药等。在抗美援朝期间,该厂生产的磺胺类药品被大量送往朝鲜前线支援志愿军战士。
史致富在教育、慈善、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也颇为热心。他在四明医院、四明公所、济民医院、红十字会上海分会、上海时疫医院、南市平民医院、福幼院担任职务。1943年史致富集合同业40人,筹备药业联合慈善基金会并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当时他看到很多药界学徒没有钱去正规学校学习,便于1938年在上海创办一所药学补习学校,供这些清贫子弟入校学习,聘请专业人员教授学生各种化学、生物、制剂、植物学等。学生们都是白天在店里上班,下班后晚上去学校学习,有些学生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很多学生没有辜负史先生的一片期望,不少人都学有所成。
1945年8月6日《申报》刊登史致富等人联名发表的《八八父亲节缘起》
当时上海的《海燕周刊》曾刊登报道称,“史先生很老实,在宴会场合静默如处子,所以很多人都称赞他为‘好好先生’。”史致富除了热心资助贫困学生学习外,还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及民族气节的正义人士。为了鼓舞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为了颂扬和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1944年初他开始联络上海各界领袖来共同筹建“中国父亲节”。抗战胜利后,他于1948年为《抗战遗族学校周年纪念特刊》专门题字“忠魂克慰”以表达对抗战烈士及后人的深切感情。 不少“宁波帮”人士审时度势、奋力开拓、不断创新、敢冒风险、锐意进取。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善于思考、灵活机动、富于机变,因而在近代上海残酷的商业战中可以立足于不败之地。“宁波帮”人士机敏善变,从不墨守成规,他们总能不失时机地调整经营策略及方针,其灵活善变的能力令人拍案叫绝。
-end-
宁波档案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