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市鄞州区档案馆,珍藏着鄞籍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的行草书代表作品“钱湖第一帖”真迹(即《鄞县经游记》手书稿)。馆内还收藏有当代著名的金石碑刻大家黄良起所刻的沙孟海先生手书的《鄞县经游记》帖石的拓片2份。

沙孟海照片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说起“钱湖第一帖”的来历,时间还要追溯到1989年。当时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县政府准备为鄞籍书法大家沙孟海专门建设收藏、展览、研究其书法艺术的书学院。在沙老的大力支持下,1992年春,沙孟海书学院顺利建成开放,鄞县人民政府为表彰沙老对故乡建设作出的贡献,授予他“鄞县荣誉公民”的称号,颁发奖金60万元,但沙老当即就把全部奖金捐赠给故乡,用于发展文化事业。面对家乡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为了充实书学院藏品,沙老还捐赠了一批自己历年的书法真迹、文房用具、书籍资料、他人赠送的纪念品等实物400余件给书学院。此外,他还赠送给书学院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被称为“钱湖第一帖”的《鄞县经游记》手书稿和“钱湖帖第一石”帖石。
“钱湖第一帖”手书稿供图:沙孟海书学院

沙孟海书学院供图:沙孟海书学院
为保护沙老真迹,“钱湖第一帖”等沙老书法精品都珍藏在鄞州区档案馆。“钱湖第一帖”所书写内容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王安石所撰写的《鄞县经游记》。
鄞州区东钱湖忠应庙中的王安石像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王安石《鄞县经游记》行踪图 制图:国研东海分院 胡拓 来源:《宁波晚报》
1047年,27岁的王安石风尘仆仆地到鄞县上任,没几天,他就开始用脚步丈量全县,开启了一次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和大解题之旅。他历时12天走遍原鄞东、鄞西的14个乡,《鄞县经游记》中就有慈福院、广利寺(今阿育王寺)、景德寺(今天童寺)、东吴、大梅山、小溪(今洞桥至鄞江一带)、桃源、清道等地名。文中很少描摹自然风光,但一颗关注民情民生的拳拳之心,却跃然纸上。王安石在鄞县任职三年,兴修水利,兴起改革,兴办县学,“治绩大举,民称其德”。在鄞县的经历,也为其后来的革新变法积累了经验。 《鄞县经游记》是古人所写的文章中最能反映鄞县风情的一篇好文章。沙孟海极其喜爱这篇文章,特意创作书写此文作为赠送家乡沙孟海书学院的礼品,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了。从创作时间上来看,此帖落款为“一九九一年辛未六月沙孟海书于杭州西溪寓斋”。不难看出,这件作品是沙老为书学院特意书写的。正因为如此,可以肯定这件书法作品一定也是沙老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当属于沙老书法代表作中的精品。
沙孟海晚年照片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世人尽知,沙老的书法到了晚年已经达到“人书皆老”的境界,尤精行草书,虽然保持原有的斜解构书的风貌,但对比更为强烈,用墨更趋浓重,苍老、生辣、遒劲,气酣势疾,刚健有力,韵味沉厚,卓然成家。观其原作,也确实如此。笔划时而纤细,线条如行云流水,干净流畅;时而厚重,线条有刀劈之力,墨透纸背。整篇书法一气呵成,看似随心,却变化无穷,阴阳向背,布局得当,非一般书法名家所能达到。 既然此帖原作赠送给了沙孟海书学院,为何还要刻成帖石呢?通常来讲,再好的宣纸,也不可能永久保存,而将文字刻在石碑上,就不易损坏,保存时间更为久远,因此有“金石永年”之说。沙孟海之所以将自己创作的《鄞县经游记》刻成帖石,正是寄托了他对书学院的美好祝愿,希望书学院能如金石般长久开放,为弘扬我国传统书法艺术贡献力量。
杭州岳庙中的黄良起碑刻作品:《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局部) 来源:杭州网
此帖石是沙孟海先生亲自请黄良起所刻。黄良起是当代著名的金石碑刻大家,出身碑刻世家,其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刻碑名家黄怀觉。黄良起自幼继承父业,深得真传,善于用刻刀来表现书画作品的艺术韵味,篆刻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运刀如笔,得心应手,有“金刀圣手”之称。杭州岳庙中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就是由黄氏父子所刻。黄良起还为西泠印社刊刻过印人书廊、印人印廊等印社中的重要碑刻。
印人书廊 来源:杭州西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鄞县经游记》帖石用太湖石所刻,纵45厘米,横65厘米,精巧细致。正文共13列,每字约2厘米左右,以行草书写。再看此帖石书法,虽经过摹写刊刻,但笔法轻重缓急表现得淋漓尽致,笔意韵味十足,特别是对作品中枯笔的表现,更能让人瞬间体悟沙老书法中的那股苍劲和力道,可谓刻工精良,令人叫绝!此帖石不仅是沙孟海书学院所藏帖石中刊刻时间最早的一块,也是这批帖石中最为珍贵的一块。帖石起首上方刻“鄞县经游记”五字,下方有“钱湖帖第一石”六字。钱湖便是指东钱湖。
“殷湾渔火照钱湖” 来源:甬派
沙孟海书学院筹建开始后,其院址选择也斟酌多时。1991年夏,鄞县党政四套班子经过多次研究,最终决定将位于东钱湖青山岙的原钱湖区区委、区公所办公楼改建为书学院。此位置极佳,北面是钱湖十景之一的白石仙坪,南侧就是碧波万顷的东钱湖。每当夜色降临,湖边渔火点点,这就是东钱湖十景之一的“殷湾渔火”。书学院建设过程中,沙老曾专程来到工地查看,对此选址也颇为满意。沙老将其手书的《鄞县经游记》命名为“钱湖帖”,应是沙老考虑到书学院位于东钱湖畔而特意取的名称。
“钱湖帖第一石” 拓片 供图:鄞州区档案馆
沙老称此帖石为“钱湖帖第一石”,既然是第一石,是否还有第二石呢?如果有第二石,其内容又会是什么呢?这些疑问也随着沙老的过世而给后人留下了一大谜团。虽沙老不曾书写钱湖第二帖,但按命名习惯,沙老的《鄞县经游记》手书稿就称为“钱湖第一帖” ,而帖石自然为“钱湖帖第一石”。
“钱湖帖第一石”帖石供图:沙孟海书学院
帖石属于中国金石碑刻的一大分支,广义也属碑刻的范围。书法篆刻界总是把一些撰文者、书丹者、镌刻者,或文章、书法、所颂之人皆为精绝者的碑刻冠以“三绝碑”之名。“钱湖第一帖”因其撰文者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又由书坛泰斗沙孟海所书,当代著名刻碑名家黄良起所刻,虽为现代刊刻,但也足以堪称“三绝碑”。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此帖石就登录在册,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此帖石只在1992年拓印过极少一批,作为赠送给参加沙孟海书学院成立仪式的海内外重要嘉宾的礼品,并为此专门印制过红色的封套。此后三十多年来,除留存档案传拓过两张外,此帖石一直珍藏于沙孟海书学院展厅中,因而鄞州区档案馆馆藏的沙老真迹“钱湖第一帖”和“钱湖帖第一石”拓片就尤为珍贵。 “金刀留下传世作,铁笔丹心传精神”。我们坚信,“钱湖第一帖”和“钱湖帖第一石”将传之永久,永放书法传承之光。来源:宁波档案
作者:鄞州区档案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wryC7tp85Gsrd9zvkQ-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