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本贴其实更适合发在天涯,可惜天涯没了,所以就东论上发一下吧。
当前的经济形势其实大家都知道,可是很奇怪的一点,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似乎除了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如金大灿、张维为们,就是动不动就抛出什么“对失业人员收失业税”的智商捉急的专家们,对于如何提振经济几乎可以说是一愁莫展,也
真是令人奇怪。
说到外贸,鹅乌冲突,台海因素等等,一方面欧美人家家里现在也没矿,一方面欧美人的性格,宁愿不买你的东西(你懂得),一方面国内又是不少网愤,动不动“都是美帝惹的祸”,也真的让人无语......
那么就回到内循环,有的说是救楼市,有的说是开放户籍落户,多方吸引外地人进来......问题是有效果么?都知道楼市的兴盛和当地的平均收入和人口的增减密切相关,开放户籍,吸引外地人,你是要把外地人当韭菜(这年头,没人是傻子,外地人不知道你在把他们当韭菜么?所以说说也无坊),而外地人能够进来那是要当地有矿(指工作机会,赚钱机会,求学机会等),要是没矿,外地人干么要来?
老实说,现在经济不好,其实上、下都急,一方面底层人员失业,吃饭钱哪里来?底层人员急;对于上面的,工厂机器不转收不上税,商超倒闭收不上税(比如桑田路的华润万家倒闭,又得少收多少税费?),楼市不好地又卖不出,真真切切的公务员收入减少2-3成(到手的真金白银见少了,公务员们不急么?其实也急)。
所以,老实说,这个时候,真正提振经济也好,说割韭菜也好,先要有矿,真正要做的事其实就是一定要把实体经济重新搞上去,让一家家的商超活起来,让一条一条的商业街重新活过来,一家一家的服装店呀,美食店呀,便利店呀重新开起来,实体店多了,就可以大量吸纳失业人员,让社会人心稳定下来。政府的税费也就可以多收起来,公务员们的收入也可以恢复到以前,这样一来,经济不就重新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货币,财富等就像血液,重新流动起来,让社会人(社会经济拟人化)重新得以恢复活力和生机。
那么说到这里,新的问题就又来了,搞活实体商业?怎么搞?实体商业还能给整活么?当然能,毛主席说过,解决矛盾要抓住关键点。那么实体商业凋零的关键点在哪里?其实就是电商的竞争-----竞争不过电商,而更确切的说,是实体商业和电商在商品价格上的竞争根本就不是在一个量级上,实体商业完败。
因为道理很简单,电商不需要店面(没了租金),垄断(其实就是赢者通吃,全国电商有几家?),算法强大(可以大量减少人工,当然人工费用也就降到了最低)。那么在这样的设定下,实体商业怎么能和电商去搏一把?以美团为例,一斤青菜可以卖到3元还有的赚,而菜市场的青菜就必须要在5元以上,怎么去竞争?虽然说,电商给了人家很大的价格优惠,然而在卖东西便宜的同时,却也使得自家的店开不下去,只能倒闭,这也是太多的人说的“电商使我买东西便宜,然而却也使我失业没钱赚;以前买东西价格是贵一点,然而生意总也有做,家什可以维计......”。如今的商业街,除了电商不太能插入的几个领域,理发、药店(没人会没事屯药,有病也等不了快递,所以药店能开)、餐饮、足浴按摩、水果、卖菜,还有其他类型的店铺?还能见到以前的繁荣商业街?
那么问题找到了,如何去解决呢?为了把实体商业搞上去,把电商给掐网禁入?当然也不可能,毕竟像淘宝上的商品还是极其丰富,那么电商和实体商业又该如何公平竞争?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对电商上面的商品实行一商品一收调节税就行。直接把税调到每一件商品上,比如一件衬衫,实体店的合理价格是60元,而淘宝上卖30元,直接就给该件衬衫加上30元的税率就行(淘宝上直接显示最终价格,就像买机票,会显出机票价+机场建设费=最终价,一样),使得电商和实体商业的商品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一来,税可以多收,而实体商业在价格上也不再处于绝对的劣势,电商仍然是电商,那么实体商业不就搞活了么?
那么,这里又要说到技术上可行么?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又比如那件衬衫,宁波实体卖60元,上海实体可能要卖70元,又该如何平衡电商的价格?其实根本就不用担心,想想美团的杀熟手段,可见现在这AI的技术手段可谓是登峰造极,从IP地址就可知是买家是在宁波还是上海,这电商平台是完全可以做的出来,只要严格要求电商就行。当然了,“比如一件衬衫,当地实体店的合理价格是60元”如何合理,其实可以设立一些样本库,比如三江为样本......等等都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