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三位学者周子焜、雷晓燕、沈艳研究了2008年到2018年十年的“减负”政策,对初升高的概率、家庭教育总支出和学习时长的累计影响,论文《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揭示了一个现实。
一、先给出结论:
1、经过十年“减负”,收入处于收入分位数下10%家庭的学生(贫穷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
2、而处于收入分位数上10%的家庭的学生(富裕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也就是说,在贫穷家庭躺平的时候,富裕家庭却在拼尽全力,把孩子送上更好的学校。
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实施的减负政策也得到了类似效果。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减负政策并未显著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反而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富裕家庭则开始各种“别墅补习”,负担不减反增。
日本从2002年开始推广的、以缩减课内教育实践和课程为主的“宽裕教育”,被指弱化了日本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就业技能,尤其是低成绩群体和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群体。日本于2011年彻底放弃“宽裕教育”。
二、结论分析:
富裕家庭知道,好成绩带来好学校,好学校带来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好阶层。为了确保子女地位上升,哪怕教育减负喊得震天响,还是依然抓紧学习、补习。
贫穷家庭觉得减负了、可以不卷了,但现实就是升入高中的概率反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