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它不仅满足味蕾,更承载着情感与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与温暖。
记忆中的遵义腊味
在西南的遵义,腊味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主角。母亲早早地买来肥瘦相间的“二刀肉” 和五花肉,用高度白酒涂抹消毒,再将食盐与花椒、八角等香料微火慢炒,趁热揉搓进肉里。腌制一周左右,晾干后便开始熏制。把肉和香肠码放在穿过铁皮桶的钢筋上,盖上厚麻布,在桶下点火加柏香桠,白色烟雾裹挟着柏香和坚果壳的香味飘出,不一会儿,油润的腊味香也散逸出来。熏好的腊肉香肠挂在阳台上,晶莹的油珠时不时滴下。除夕夜的团年饭,腊肉香肠无疑是主角,无论是腊猪脚炖方竹笋,还是腊肉炒大头菜,每一道都是地道的黔北年味,让人回味无穷。

青岛的馒头与卡子
在青岛,过年蒸馒头是迎年的重要内容。做馒头少不了“枣饽饽”,将洗净的枣均匀插进面团,像一座 “枣山”,或是把枣切成片插在馒头上,呈鱼鳞状,像一只 “枣鱼”,寓意着鸿运当头、红红火火。除了馒头,“卡子” 也是过年不可缺失的面食。“卡子” 是一种木刻模具,制作出来的面食花纹图案多样,有鱼、桃、莲蓬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邻里间相互帮忙,一起发面、揉形、蒸制,整个大院都弥漫着欢乐、和谐、温馨的气息。

客家人的煎粄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山区,“粄”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常客,春节期间更是一道 “硬菜”。其中,闽西老家武平县岩前镇的特色煎粄色泽金黄、外酥内韧、香甜可口。年关一到,家家户户都开始做粄,父亲负责熬红糖、搓粄团和生火油炸,母亲和孩子们则在厅堂传递做好的 “小圆球”。油温六成热时下锅,几分钟后转小火再炸一小时左右,不时翻转,以防粘锅烧焦。出锅后的煎粄隔夜食之,咬起来嘎嘣脆,保质期长,名扬四方。

美食,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家乡的味道,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温暖,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