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李老伯(化名),是一位脑梗病史深重的患者,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他人的照料。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还给老人带来了全身瘫痪的沉重打击。一年多来,在明州医院的康复科,他成了这里的“常驻”病人。家人们怀揣着希望,期盼着通过医院的专业治疗,能让他的晚年生活少些痛苦,多些安宁。 然而,几天前的清晨,新的磨难悄然而至。李老伯的身体突然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体温也迅速攀升,伴随着高烧持续不退。康复科的护士迅速发现了李老伯的异常,她按照急救流程,手法熟练地开始为李老伯拍背吸痰,试图缓解他的呼吸困难。然而,尽管她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李老伯的氧饱和度却仍然无法提升,反而持续下降,情况变得愈发危急。护士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立刻联系了康复科医生于玲杰。 于医生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病房,她看到李老伯的身体反应,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眼见李老伯的呼吸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于医生果断决定,给予李老伯呼吸机养料模式,辅助他进行呼吸。遗憾的是,在纯氧状态下,李老伯的氧饱和度依旧不稳定,时高时低,病情并不乐观。 于医生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医学洞察力,迅速判断出李老伯当下的病症可能与呼吸道异物堵塞有关。随即安排老人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通过仪器辅助,清晰地观察到老人的咽喉部确实卡着一枚异物。她立刻询问了李老伯的家属老人日常是否有佩戴假牙的习惯,详细询问后才得知,老人的确日常佩戴假牙,且假牙在前一晚就不见了踪影,而家属们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未曾料到这一细节竟会成为老人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 得知这一消息,于医生立刻联系了麻醉科罗主任。罗主任迅速安排李老伯进行可视下喉镜的检查。由于李老伯此时已经处于无意识状态,无法配合检查,只能依靠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来判断病因。在两位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她们凭借精准判断,终于确定了假牙的位置,并成功将其夹出。 取出假牙后,李老伯的呼吸逐渐趋于平稳,氧饱和度数值也稳步回升至正常范围。然而,由于老人年纪较大且伴有基础病症,身体机能的恢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李老伯的病情仍需进行后续治疗,医护人员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并安排了定期的随访,以确保病情的稳定与逐步改善。 这次突发事件不仅是对李老伯个人健康的一次挑战,也让医护人员意识到,作为救死扶伤的医者,仅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面对突发的病情变化,医生必须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病因,果断采取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把握先机,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为他们带来健康与希望。 明州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实际案例,温馨提醒所有照顾佩戴活动假牙的老年患者的家属,在日常护理中,要特别留意假牙的使用情况。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有所减退,对口腔内异物的感知可能不如以往敏感。因此,我们建议,在睡觉或不需要佩戴假牙的时候,最好按照医生的嘱咐,将假牙从口中取出,并放置在专为假牙设计的、安全且卫生的存放容器内。 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避免患者在睡梦中可能因意识不清而误吞假牙,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同时,也能防止长时间佩戴假牙给口腔粘膜带来压力,避免引发不适或口腔溃疡等问题。通过这样细心周到的护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患者的健康与舒适。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