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产为保阶层将子女推上硕博神坛,我们正重演历史:外卖骑手本科率21%,"985家教保姆"月薪3万起。当哲学博士在加油站写但丁研究,中国留学生已学会用"拒绝高薪"掩饰求职困境——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是肯定的。
美国战后婴儿潮催生的大学扩招浪潮,让人文学科博士数量十年暴增240%,而同期高校教职仅增长17%。《纽约时报》赫然发现:每三个哲学博士中就有两个无法获得终身教职,哥伦比亚大学中世纪文学专业毕业生在出租车司机会员占比高达5%。
1982年纽约大学裁掉整个古典文学系,教授们集体转行写电视剧本。有个研究但丁的教授,后来成了《教父3》的剧本顾问——没办法,黑手党和中世纪贵族本来就有共通之处。
在1970年哲学博士平均起薪是工程师的80%,到1985年只剩35%,大部分人毕业面临着失业,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骑驴找马,那时很多文科博士也这么想,跑去加油站工作作为过渡。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职业市场步入“零工模式”——高学历不再保障高回报,专业选择直接决定生存概率。
计算机、金融等“现金牛”领域依旧炙手可热,而人文、基础科学等专业则沦为“学历陷阱”。天文博士改行数据分析、法语文学学者转岗客服的案例屡见不鲜,博士当本科用成为常态。
美国年轻人早已算清一笔账:背负10万美元学贷读古典学?想明白的学生,纷纷用脚投票,在没有“钱途”的专业不再使劲投入,这类专业就由国际生(尤其是亚裔)填坑,而后者毕业后却因没工作签的门槛被迫回国。中国留学生毕业回来,口中说着“拒绝高薪”,其实是“找不到工作”的体面说法。
当传统的职业路径崩塌,那怎么办呢?美国不是推崇自由嘛,自己的后果自己承担,找不到全职、长期的工作就去打零工,灵活就业。去做Uber司机、TaskRabbit杂工、OnlyFans创作者……全职工作被拆解为“碎片化生存”,社保自担、风险自扛。
这种做法,从0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要是1985年算起,那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所以,论灵活就业的话,他们已经率玩在了我们前面,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职业,也是他们先干起来的。
这些年因为自媒体的兴起,他们又有了新的赛道,毕业了,不去上班,在家自媒体创业,从做母婴博主、吃播、喊麦,网红占卜到虚拟宠物心理咨询,还有比较奇葩的,有一帮毕业生甚至靠“戒色”频道来赚取流量,更离谱的是还能实现财务自由!咱们现在看到的各种“非主流”职业,他们都有玩。
我们这边读书费用很低,加上对读书的传统重视,很多人特别热衷读书,不过这两年随着学历贬值,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钱不算什么,其实最大的成本是时间。
随着这个共识形成,与美国在学历上交智商税相似的剧情,我们最近也正在重演:考研、考博热降温,职业教育、自媒体副业成为新选项。
理工科,尤其是最先进的、最受市场青睐的工科,二本三本高校,是很难开起来的。一方面,很多高技术含量的工科,需要非常聪明的年轻人才能学会,二本、三本高校没有足够优秀的学生来源。另一方面,工科的实验室和设备、强大的师资,只有很好的高校才能搞定。当中国有些大学能以“菲尔茨奖得主担任专职教授”“一亿多的光电实验室本科生可以随便使用”招徕优异的学子时,你就知道,理工科的护城河是很深的。
所以,二本三本里,文科占的比例很高。这个道理放在中学也适用:高考文科,记忆型考点依然是最重要的,勤能补拙,靠个人努力还能考上好学校;而数学物理,往往需要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已上补习班、参加各种竞赛,才能突围。数理化的难度越大,中小城市及县城就越难出来更多的成绩优异者。如果说二三十年前清华北大还有不少贫困学生的话,今日之清北,贫困学生的比例已经非常低了;天才,很难诞生于缺少资源的贫瘠土地。高考不仅考孩子,还考老师和家长的信息对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