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当了好多年农民,第一次学习拔秧和插秧早于正式当农民很多年,那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那时候我还在读高中。三面红旗正呼呼啦啦地飘扬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暑假放学在家,驻队干部就瞄上了我们这一群学生,命令我们必须参加双枪劳动,你就是躲也躲不过,反正学校也有这个要求,再说又有一定的报酬,还能吃到免费的淡包、油条等点心,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就组织了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组成了一个小组一起去报名了,他们大都比我小,有初三、初二、初一的,还有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因为喜欢和我一起玩、一起学习,所以也就一起去参加田间劳动了。
大家都没有下过田,更不会插秧,所以一开始先去学习拔秧。那时候拔秧的人大都有一条特制的“拔秧凳”,拔秧时不用再像过去老农民那样半浮半沉地蹲在水田里了,而是可以坐在这条特制的小凳子上了。这小凳子不像一般的凳子,下面只是细细的四条腿,而是在凳脚的下面再钉上一块比凳面还要大得多的木板。因为四条腿的凳子,如果人坐在上面很快就会将它压下去,不但裤子要被浸湿,而且凳子还很难拔出来,甚至将凳脚扳坏;而钉上大木板以后,因为受力面积大了,减少了压强(这可是在初中物理课上读到过的哦)凳子就不会陷入泥土中,不但坐着舒服而且还便于移动。我们没有这种特制的“拔秧凳”,就用小脚盆代替,在脚盆上放一块木板,如果怕蚂蝗叮,还可以将双脚藏在里边。再说这时候拔秧的多数都是妇女,是我们妈妈、姐姐这一辈的,她们一边拔秧,一边说着家长里短,还唱唱戏,讲讲故事什么的,很是有趣的哦。
拔秧其实也有很多讲究,首先一定要贴着地面使劲,既不能将秧根拔断了,也不可将秧苗腰折了,这就得一小把一小把的拔,如果一抓一大把,不但容易拔断,而且根部的泥土洗不干净,挑秧担的会感到很重,种田时还得使劲地扳开连在一起的秧苗,不但速度快不起来,而且还会折损秧苗;洗秧的时候手里的秧苗必须与水面保持垂直,动作又轻又快,抖动频率要高,这样才能洗净根上的泥土,让挑秧的人轻松一些。秧田里还生长着很多稗草,在我们眼里和秧苗一摸一样,可老农民一看就知道,他们会将稗草另外拔除,我们就做不到了,还有缚秧......一句话:道道多着呢。后来我做了那么多年的农民,“纸上谈兵”,拔秧的技术还是停留在理论上,不但速度慢,而且质量也不好,惭愧啊!
话题收回来。我们几个学生拔的秧,生产队给我们一分钱一个的报酬,挑秧的人一边点数一边还要检查个头大小和质量好坏,个头小的两个算一个,质量不好的(如断秧太多、根部泥土没有洗净等等)还得倒扣。一个上午下来,我们个个是一身泥,一身水,头上太阳晒,脚下蚂蟥叮,流血流汗的也就能挣两三毛钱吧;不过一些小一点的孩子却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打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