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立夏啦,很早以前是立夏开秧门,人民公社时是立夏种半稻,慢慢地季节渐渐提前了,现在变成了“立夏关秧门”,也就是立夏这天要结束插秧了。
在我们宁波东乡,过去一直以来每一个种田人每一行都插六株秧苗,双脚中间两株,左右各两株(所以耘田时也是这样耘六株,将种田人叫做“摸六株”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将秧苗插得整齐,以利通风和往后的田间管理,种田时每一埭或两埭都要拉一条种田绳,过去有句老话说“种田不用学,株株差一托”,意思就是株距和行距都是大人一手托,当然这是“粗株朗植”时的标准,在一行一行插秧的同时,双脚相应地轮换着后退,这就是宁波老话中的“六月种田倒缩(后退的意思)”。
解放以前,田头的农活是男人们全包的,解放以后,种田人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翻了身的农村妇女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纷纷走出小家庭去参加社会活动和田间劳动,她们也渐渐学会了拔秧、插秧,而且,因为她们心灵手巧又有耐力,不但插秧的速度往往比男劳力快许多,而且为了多挣工分,特别能咬牙扛住腰酸背痛,以至后来干插秧这种苦差使的基本上都是她们了。那时不少人戏言:“妇女翻身,屁股笃蜻蜓。”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插秧首先要拉种田绳,每个人手里一根种田棒,推广“小株密植”以后,这棒一般都是一米长的。一个人站在田横头,双手捧着一大团种田绳,像放鹞子那样让另一个人拉着绳子的头沿着田埂往另一头跑,跑到那边田横头,拿种田棒量好一插,两个人使劲将绳子拉直固定住就好了。水平低的一棒一条绳子供一个人插秧,好一点的二棒一根绳子可以两个人插秧。每行六株,最后一株紧靠着绳子,这样就不会种弯了。当然也有水平特好的,可以不拉绳子就插秧,那就叫做“抛手种田”,这样的高手一个生产队也找不出几个来。
经过土地平整的耕田基本上都是矩形的,量埭头、拉绳子都很简单。但是许多田块却是不规则形的,量埭头的时候往往将埭头量小了,因为田横头和田埂不垂直,而二个田横头又不平行,你将种田棒沿着田横头量,绳子一拉,这一埭田就有可能不到一米啦!这样插出来的秧苗会显得过于密集。量这种田的时候,很多老农民喜欢往水田中走几步再量,说是可以量得准确,我和小伙伴们根据在“三角几何”中学到的知识,认为不必下田,只要将二头的二根种田棒都和田埂或前一条种田绳摆放成垂直的位置,然后拉绳,量出来的埭头一定准确。起初老农们说我们偷懒,后来经过多次比较,他们也就慢慢认可了我们的做法。为此我们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这可算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了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