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种好以后过不了多久,水稻田就应该是开始翻耕、灌水、耙田、插秧的时候了。
一旦忙完春耕、春种就得及时去看看芋艿了,一株一株小心翼翼地扒开覆盖物,观察芽头的生长情况,因为常常会有“油果”(学名“蝼蛄”)来咬断幼芽,所以在捉虫、除虫的同时,还要拔去被虫咬断幼芽的芋艿种并及时补上,以保证全苗。等幼苗长出一两片嫩叶的时候,就必须施肥了,肥料一般是腐熟人粪尿,浓度不可太浓,必须要兑上一定比例的水,不然就会烧苗。
芋艿的生长是很快的,有时几天不去,枝叶就会长高许多,心形的嫩叶、翠绿的茎杆迎风摇曳,晶莹的露珠在叶片上滚来跳去,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犹如颗颗珍珠,低头一看,几个嫩芽又在主干的四周前赴后继地从墩头里破土而出,它们紧紧地环绕着母株,就像绕膝的孩子。然而,杂草也会与芋艿一起蓬蓬勃勃地疯长,为了芋艿的茁壮成长必须不断地请除杂草。除草的最简单办法是搬一根小凳子坐在芋艿墩旁一棵一棵地用手拔,这虽是男女老少都会做的轻松杂活,就是太费时间,而壮劳力生产队安排的农活特多,就不能这么干了,他们会抽空余时间先将草木灰均匀地铺在墩头上,然后掠起袖子,将稻田里带水的泥土一大把一大把地捧上来盖在草木灰上,把杂草闷在泥土底下,又将泥土表面抹得光滑平整,几天以后水分干了,泥土板结了,芋艿墩就像浇上一层水泥,几天以后杂草就被闷死变成了肥料。我就是学着他们的样子这么做的,平时,我还会在上工的路上顺带挑一担土箕,见到路上的牛粪就捉进去堆在田角边,等它发酵以后盖在芋艿墩上,既清除了杂草,又增施了肥料。
早稻搁田断水以后,芋艿已经长得很高了,为了防止高温缺水影响它的生长,在墩头上还得盖上一层“草子窝”或“菜籽窝”以减少水分蒸发。晚稻插秧完毕,稻田又开始灌水,随着晚稻的快速生长,芋艿也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万顷稻浪中间,一笼一笼高出一头的芋艿叶随风摇曳,可谓鹤立鸡群,当人们穿行在稻田垄中,随时能闻到一阵阵馥郁的芋艿花香。这花儿不喜张扬,含羞地深藏在枝叶缝中,只有你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她是那么的金黄、金黄,那么的清新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