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我在高中放暑假的时候,正赶上“三面红旗高高飘扬”,人民公社的干部们要求我们休假在家的学生和社员一起下田干活,最早学的是拔秧。拔了几天秧以后,我们自己要求生产队长让我们去学种田,因为种田的报酬比拔秧高许多。
队长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社员带我们到了一丘水田边,说这是二亩田,秧已经打好了,按每亩二元计酬,种好了可以拿到四元钱。四元钱啊,当时对我们来说那有多大的吸引力啊!大家七手八脚地量埭头,拉种田绳,在社员大哥的指导下就开始种田了。宁波老话说:“种田不用学,株株差一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啦!首先这六株秧苗的距离老是插得不均匀,虽然知道胯下二株、左右各二株,但是自己的两只脚在往后退的时候总是弯弯扭扭的像蛇游一样,不是左边宽了,就是右边大了,抬起头往前边一看,插下去的稻苗简直像一根油赞子,七绕八拐的,如果不是有一条种田绳阻挡着,这一埭秧苗不知道会种到什么地方去啦!后来慢慢知道,两只脚,不能成八字形,脚尖要稍稍朝里,使双脚保持平行,这样在后退的时候才不会东弯西弯了,脚拖直了,秧也就插直了;再说左手拿着半只秧,右手还得从左手那儿分一撮秧苗出来插到水田里,这一撮一撮,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甚至有时候插下去的是空手掌,社员大哥一边示范一边告诉我们:左手也不是单单拿着秧,而是由大拇指和食指合作将秧苗均匀地分出来,让右手顺利地抓到,这样两只手配合才能种得又快又均匀,还有水田里在耕作的时候会留下很多“脚孔氹”,如果秧刚好插在这儿,秧根就不着泥,会漂浮上来,很难成活,所以在插秧的时候要尽量避开。
插秧还得看风向,人必须背着风后退,因为插下去的秧一般都是向前倾斜的,它的后方总有一个手掌留下的孔,如果逆风插秧,被风一吹,秧苗向后一倒刚好倒在孔里,这样会浮起来,成活率也就低了。插秧的深浅也很有讲究,过去老农民说:“早稻浅浅约,晚稻深深插。”是很有道理的。
经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几个慢慢掌握了插秧的基本技术,可是人却累垮了。
以前看着大姐大嫂们弯着腰两只手飞快地来回插着秧,有时还轻轻地哼着戏,大声地说着笑话,总感到那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活儿,可自己真的去插秧了,这腰就像在里边生了一条虫,酸得难受极了,没插几行就得站起来直直腰,到了田横头看到田埂,也管不得多脏,就会就地坐下,甚至躺下,即使伸个懒腰也感到那么舒服!晚上睡在床上,一个劲地叫着“吃力,吃力!”哥哥说:“这就叫换样生活(宁波话:农活的意思),调付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