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幅降低关税这一行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特朗普“认怂”,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基于现实利益的策略调整,同时其政策本质仍服务于美国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存在反复性和不确定性。以下为具体分析:
从美国国内层面看
经济压力促使调整:美国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后,国内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众多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危机。以农业为例,中国曾是美国农产品重要出口市场,贸易战后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农民损失惨重,大量农产品积压,农场主们向政府施压要求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此外,美国对华加征高关税导致国内物价飙升,消费者每年多支付近千亿美元成本,通胀率长期维持高位,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物流成本和企业成本也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关税成为缓解经济压力的必要举措。
政治因素推动妥协:随着选举季临近,民意变化对特朗普的政治前途至关重要。美国国内民众面对物价上涨非常不满,游行、起诉等反对声音不断。批评特朗普的大佬众多,包括前总统、企业家、经济学家等。为了争取选民支持,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调整对中国的关税策略,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
从国际关系层面看
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起了众多国家的反感,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让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信任大打折扣。许多国家和经济组织开始寻求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美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被削弱。例如,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东盟+ 中日韩”财长会议上,13国罕见达成一致,联合声明批评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日本在被美国加征关税后态度发生转变,在会议上“反美”态度坚定。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在弄清楚“特朗普关税事情之前”,欧盟企业应冻结对美投资。意大利国际化商会调查显示,有22.8%的意大利公司正考虑调整贸易策略,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加拿大率先对美国汽车施加反制关税,欧盟多次重申对美国钢铁关税的反制,并且正在准备新一轮的关税反制措施。美国意识到,如果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将面临更加孤立的局面,与中国达成协议有助于缓解这种局面,重新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与合作。
中美经贸关系重要性:中美经贸关系紧密相连,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苹果公司90%的iPhone产能在中国,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了全球50%的产能。离开中国制造,美国经济将遭受重创。美国消费者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形成了高度依赖,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不得不为进口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因此,降低关税符合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从政策本质层面看
策略性调整非彻底妥协:美国大幅降低关税并不意味着其彻底放弃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美国仍保留了一些后手,如90天缓冲期,24%关税暂停实施但可随时重启,企业面临“抢运库存”与“政策反复”的双重风险;技术封锁升级,联合声明签署前一周,美国刚扩大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供应链重构施压,要求“美国成分”达20%的商品才能享受优惠,倒逼产业链外迁。这表明美国降低关税更多是一种策略性调整,是为了缓解当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而非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的政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