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泥鳅,顾名思义就生活在有泥土的地方。其背上的颜色和生长的泥土颜色浑然一体,有黄的、黑的,青的;而肚子的颜色也是因生长坏境不同而不同,河泥鳅一般呈白色,田里的大都是黄色。泥鳅平时就像鱼儿一样在水中游弋,一遇风吹草动,就尾巴一摇很快地钻入泥土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宁波人说是“泥鳅打浑”)。一旦不小心被你抓住了,由于身体表面那一层滑黏黏的体液,它也能从你手中一下子挣扎脱身。所以,一般人想要捉到泥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然而,长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经常和泥鳅打交道,熟能生巧,也就有了抓泥鳅的许多办法,就说说我所知道的其中的几种方法吧。
过去农民不懂先进的农业科技,也没有现在那样先进的机械化、电气化,想要丰收全靠精耕细作,趴在稻丛中耘田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农活,双膝跪在又脏又臭灌满水的的稻田里,唯一的乐趣就是能捉到几条泥鳅、黄鳝,所以腰间总会背一只碗口粗一尺长的小竹箩(俗称克箩),克箩顶端装有竹制倒锁。耘田时如果看到泥鳅、黄鳝、田螺什么的是绝对不肯放过的,挖地打洞也要把它抓出来,然后往克箩里一塞,积少成多,一天下来总能有不少收获。
那么何谓耘田呢?(题外话,顺便说两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耕耘,不但要耕,更需要耘。耘田也就是“中耕除草”,在我们江南水乡的水稻地区当时被看做争取高产的重要环节,秧苗返青以后直到拔节、分蘖、抽穗、开花都得耘田,一番、二番、三番,甚至四番,这是必不可少的,旧农谚说:“稻花甩背脊,一斗米一日。”包含两重意义:在水稻开花时耘田能增产一斗米或者在这时耘田的人的工资相当于一斗米。耘田又是怎样的一个劳作过程呢?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难以置信。就是双膝跪在水田里,胯下骑一棵稻苗,右手边有三棵稻苗,左手边有两棵稻苗(以前宁波人把种田人称为摸六株就是这个道理)必须一行一行、一棵一棵地用双手去摸到,头番的任务是扶正东倒西歪的禾苗,分出过浓的稻苗补齐残缺,去掉水田里的杂草,二番就是挖动水稻长在浮土层的根部让它向下生长,同时还得拔除稗草,然后还有三番、四番。请想一想,双腿泡在泥水里,稻叶像锋利的尖刀刮擦着双腿的皮肤,下遭蚂蝗叮咬,上受烈日暴晒......这样的劳动是何等的艰辛!所以,幸好偶尔能捉到几条泥鳅、黄鳝,还能在心中漾起些许快慰,作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