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回复[10]
发表于 2025/06/05 10:58:25 来自 浙江宁波
分享到: qq sina
“一个榴莲三只鸡”“水果之王”“榴莲自由”……这些标签让榴莲从东南亚小众水果一跃成为中国市场的顶流。全球91%的榴莲被中国人吃掉,泰国、马来西亚甚至为争夺中国市场“挤破了头”。但这场狂欢是消费者自发追捧,还是资本精心设计的炒作? 一、历史与贸易:从“臭水果”到进口霸主 小众到主流的逆袭 2017年前,榴莲在中国的消费集中在南方,全国认知度低。转折点来自RCEP关税减免(2020年签署)和冷链技术升级:泰国榴莲从采摘到广东市场仅需2小时,损耗率大幅降低。2022年中国榴莲进口额达4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7倍,如今市场规模已超400亿元。 供应链垄断与价格操控 东南亚国家中,仅泰国、马来西亚获中国检疫准入,泰国独占97%的进口份额。供需失衡下,顶级品种如“猫山王”单颗售价破千元,形成“黄金果”神话。而中国本土种植刚起步(海南2023年仅产50吨),短期内难撼动进口垄断。 二、谁在吃榴莲?女性消费群体的“味觉经济学”女性占比70%:为什么她们更爱榴莲? 风味上瘾:浓烈气味和奶油口感形成“嗜臭”与“嗜甜”的矛盾体验,类似螺蛳粉的成瘾性。 健康与美容标签:榴莲被宣传为“活血散寒、缓解痛经”,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契合女性养生需求。 社交货币:小红书、抖音上“开榴莲盲盒”话题播放量超12亿次,女性通过分享打卡彰显生活品质。 “榴莲自由”背后的阶层焦虑 榴莲的高价(单果百元以上)使其成为“中产符号”。年轻人用“实现榴莲自由”标榜经济独立,而商家则通过“液氮冷冻”“礼盒包装”进一步抬高溢价。 三、营销大战:从网红带货到“万物皆可榴莲”社交媒体造神 KOL种草:美食博主直播“榴莲烤肉”“榴莲披萨”,单场销售额破千万;快手2023年榴莲视频发布量增长94.6%。 情感绑架:榴莲谐音“留恋”,被赋予“爱情专一”的寓意,刺激情侣消费。 资本入局与产业链布局 电商平台通过“产地直采”缩短供应链,但每公斤15元的冷链成本仍转嫁给消费者。马来西亚部长直言:“只有中国能消化我们的榴莲”,而东南亚种植户已深度绑定中国市场需求。 四、争议:是真实需求还是泡沫炒作?炒作嫌疑 价格操纵:泰国减产18%即导致榴莲价格波动35%,投机资本可能放大供需矛盾。 过度包装:榴莲月饼、榴莲咖啡等衍生品泛滥,部分产品用香精勾兑,背离水果本质。 榴莲在中国的走红,是贸易红利、女性消费力觉醒和资本营销的合谋。与其争论是否炒作,不如思考:当一种水果被赋予太多符号意义,我们吃的究竟是味道,还是虚荣? 投票:你觉得榴莲是真好吃,还是被营销带火的? 真爱党:就爱这口“臭香”! 理性派:价格虚高,等降价再说! 围观群众:吃不起,但爱看开盲盒视频!
Author -关注 -粉丝
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 2025/06/05 11:13:56 来自 浙江杭州
写好了,发布
-关注 -粉丝
发表于 2025/06/06 09:03:2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6/05 11:29:15 来自 浙江宁波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5/06/05 21:45:22 来自 浙江宁波
和小龙虾一样,多少有点赶潮流的意思,记得90年代出差广东,人家广东人早就吃的不要不要的了,而我们这边因为受不了这种气味,基本没人吃的,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始流行起来了
发表于 2025/06/06 08:40:18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6/06 08:55:4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6/06 12:17:07 来自 上海上海
发表于 2025/06/17 09:15:46 来自 浙江宁波
{{item.Summary}}
{{item.business_hours}}
{{item.address}}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arrow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