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间阳了身体沉如灌铅,我却仍挣扎在厨房的烟火气中。窗外暮色渐深,虽说煮一碗阳春面简简单单,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曾想到在外吃过再回来,免我这一番病中挣扎?锅铲在手中沉重如铁,心却在无声地坠入深井。
今日清晨,为辅导孩子作业的问题又起争执。他指责我脾气暴躁,我茫然四顾,寻不到自己失控的痕迹。唯有要求他拿出所谓“证据”。他沉默拒绝,只留下僵持的冷意弥漫在清晨的微光里。我们如困在各自的孤岛,隔海相望,只见对方岸边凸起的礁石,却看不见彼此脚下那深埋的、沉默托起岛屿的根基。我眼中映不出他参与的身影;他目光里,我的付出亦如沉入大海的针,只有偶尔掀起的“脾气”浪花被他捕捉。
这令人窒息的循环里,沟通常沦为另一场争吵的序曲。所谓婚姻,难道就是两个疲惫灵魂在“理所当然”的荒漠中跋涉,直至被风沙磨平所有棱角与热望,最终麻木地接受这名为“过日子”的消耗?
不,婚姻不该是一座囚禁自我的围城。
当“理所当然”成为日常的注脚,付出便成了透明的背景板,而微小的瑕疵却被聚光灯无限放大。我病中支撑的厨房烟火,在他眼中或许理所当然;他未曾言说的奔波压力,也可能被我看作是缺席的冷漠。那些未曾说出的疲惫、未被看见的付出,日复一日堆积成隔阂的高墙。辅导作业的争执,表面是指责与自辩,其深处,却是在呼求一份理解:“请看见我的不易”,“请体谅我的焦虑”。但是他不懂!
我们总习惯于将对方放进自我逻辑的模具中去丈量。我渴望他主动体察你病中的脆弱,却忽略了他思维中“外出用餐”的选项未必会自然浮现;他抱怨我辅导时的急躁,却可能未曾深究工作和各种家务琐事后我耐心储备的枯竭。这思维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在开口指责前,先试着站到彼岸去感受风的方向。
婚姻的生机,也许在于有勇气打破那令人窒息的“理所当然”。
我们需要的,不是麻木地接受“婚姻就是这样”的魔咒,而是重新为彼此付出赋予“可见”的重量。疲惫时一句“今天让我来”,病中时一份温热的外卖,远胜过千言万语的事后解释。更重要的是,主动“看见”对方逻辑的土壤——我愿意尝试理解我们行为背后可能的缘由,但是我又不想看到只有单方面的付出。
婚姻的真谛,本非彼此消耗直至麻木枯槁。它是两个灵魂相约在人生长路上结伴而行,在生活的泥泞中相互扶持,在琐碎的尘埃里共同擦拭出属于彼此的光泽。它要求我们永远警惕“理所当然”的侵蚀,永不放弃“看见”对方的努力。
我想:婚姻的珍贵,在于我们不甘于沉溺于麻木的“本该如此”。它需要我们以坚韧的耐心持续“看见”对方——看见那些无声的付出,看见行为背后的逻辑,看见各自灵魂的棱角与光芒。唯有如此,两个生命才能在平凡日子的磨砺中,碰撞出深刻的理解与坚韧的联结。
婚姻不是默许的消耗,而是共同选择在琐碎里燃起微光,照亮彼此前行的路。可惜我们遇不到,只会归结三观不合,来逃避一切遇到的问题。“三观不合”便如同一块光洁的墓志铭,被草草刻下,重重落下。那底下埋葬的,往往不是无法调和的灵魂,而是我们熄灭的、愿意在差异中辨认对方光亮的好奇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