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成绩出来了。
宁波成绩很好,镇海夺得全省第一、第二、第七、第九,宁海中学夺得全省第三、第四,在全省前10中占了6席。在全省前100名中,宁波占了几乎半壁江山,慈溪中学、余姚中学、象山中学都有优秀学生入选。
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宁波市区各大中学,比如效实、宁波中学、鄞州中学等,在前100名中是全军覆没。这些市区中学享受了更好的硬件、更好的生源、更多的经费,拿出来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这是说不过去的。
按照生源来看,这一届考生对应2022年的中考生,当时效实投档线为673分,宁波中学是677分,鄞州中学是679分,宁海中学是660分(均按最低分数线对比)。生源质量上,市区要相对优越于县中。
如果把镇海中学也看成县级中学,那么这一次的高考充分说明,县中模式打败了市区中学。
有的人说镇海中学靠招揽尖子生,但宁海中学的成绩充分说明,就算生源逊色一些,县中还是比市中要强。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县中学习更刻苦、抓得更紧。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归根到底,就是县中抓得比市区更紧,学生学得更刻苦。
二是教师的心思更集中。县中教师没有那么多的诱惑,能够集中心思在教育上。市区的教师被迫参加各类讲课、比赛等活动,大量心思花在形式主义的折腾上,而不是教书育人上。
三是部分教育管理者缺乏担当。一些教育管理者,包括教育部门的一些人,缺乏为民的担当。一看到有补课、补习,就怕违反了上级精神,就立马要求纠正。生怕补课多了,学生就心理不健康,会出现意外事件。
实际上,学生心理不健康源于原生家庭更多一些,而不是补课。这种处处堵漏,看上去是为了学生,实际上是害了学生,因为宝剑磨自锋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中不辛苦,谈何好大学?
面对市区高中的全面败退,相关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要有猛击一掌的清醒,而不是甘于温水煮青蛙,躺在过去的业绩上悠然自得。
一是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教育理念错误是最致命的错误。近几十年来,一股被包装成欧美先进教育理念的歪风吹进国内,所谓的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大行其道。这种教育理念主张,分不在高,素质高就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这种教育理念严重脱离国情,不但误导了家长、学生,还误导了教育管理者。
实践中,各种素质教育也是丑态百出。如10多年前风靡一时的自主招生,仅仅部分脱离了高考按分数录取的轨道,就出现了大问题。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就暴露出招生丑闻,招生处长蔡荣生接受永华香港集团董事长王某等人的请托,在招录考生、调整专业等事项上为王某之女等44名学生提供帮助,非法收受王某等30人给予的财物,共计2330余万元,随后被提起公诉。
又如,宁波某著名高中,每天吹嘘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但在高考成绩上就连连败退、节节失守。最后只能说,镇海中学把好苗子都带走了。但宁海中学等一些地处偏远、条件较差的县中崛起,充分表明高考成绩不仅仅是好苗子问题,关键是教育理念问题。
实践充分证明,分数是硬道理,特色只是锦上添花。素质教育不是吹拉弹唱,不是游玩嬉戏。一所高中,如果拿不出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的高考成绩,它的口碑就会急剧下跌。建设得再高大上的校史馆,也掩盖不了成绩的苍白无力,顶不上镇中的一块小黑板。与其把心思花在与另一所中学争夺诺奖校友上,在校园里堆雕像、树展板,还不如把自己学生的成绩提高一些。
二是管理者要顺应民心。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对家长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考生要能考个好的高考成绩。
宁海中学等县中虽然生源一般、经费不多、基础条件较差,但考出了比市区高中更好的成绩。原因就是他们发挥了传统中国教育的优势:勤学苦读。
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中国具有勤学苦读的传统文化,包括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自幼为国人耳熟能详。宋濂说他年轻时候,由于衣服单薄,冬天走山路求学,走得冰冻得肢体都无法动弹,还在认真读书。
管理者要支持学校发挥勤学苦读的传统,鼓励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能以所谓的禁止补课,去遏制发扬中国的传统。
三是要创造环境,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形成合力。围绕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的目标,要创造好的环境,让教师、家长和学生要形成合力。
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五花八门的各种评比、比赛,给教师创造有利于安心教学的环境。
要坚决聚焦高考导向,为家长推荐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各类校内学习班,而不是主打吹拉弹唱的“素质班”。家长花了一堆冤枉钱,收获了一堆对高考毫无帮助的“素质”。
要大力倡导勤学苦读之风,去除学生身上的堕气、浮气、躁气,让他们成为意志坚定、努力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