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化根脉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现在年轻人穿白婚纱办婚礼,都说是象征着纯洁,可咱老祖宗明明把白色是归到丧仪里的,孩子过生日吹蜡烛许愿成了标配,却没人想过诸葛亮当年点长明灯祈寿时,这灯灭了意味着什么呢?就连英文里连个孝字这个词都没有,可咱们身边多少孩子使劲学着英文,把孝道感恩活成了选修课了,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正常事,其实藏着一个被忽略的文化断层。
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些刻在生活里的习惯,到底是怎么悄悄的跑偏的,就说说白婚纱吧,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婚俗传入之前,中国哪有婚礼是以白色为主调的呢,红妆凤冠才是咱们老祖宗定的喜庆的底色,可现在人人都说白色象征着纯洁,却忘了传统文化里这白色是丧仪之色呀,这不是说穿白婚纱穿错了,而百年来我们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舶来品的定义,却模糊了本土的文化坐标,当满大街的白婚纱成了高级感的象征,有多少人想过背后是文化认知的改写呀。
再看看过生日吹蜡烛这件事,哎,现在哪个孩子过生日不会吹灭几根蜡烛的,可您琢磨过吗,蜡烛在咱们老祖宗那里是长明灯的意象,诸葛亮当年点七星灯祈寿,灯灭则命数尽啊,这是拿灯比生命,现在倒好孩子们一年年主动吹灭这生命之光,还有啊就是过生日许愿,现在许的愿十有八九是什么呢,哦爸妈给我买个新款的玩具啊,爸妈带我去哪里玩。我们对比一下传统的生日,传统的生日吃长寿面是谢父母生育之恩,分长寿面是把福气给散出去,写励志帖是跟自己画个道,这那是过生日啊,分明是拿生日当修行了。
更扎心的是孝道缺位,英文里面翻来覆去只有一个词叫:LOVE却译不出孝道的魂呐。孝不是简单的爱,是冬则温、夏则清的躬身实践,是立身行道以显示父母的担当,可现在呢孩子们abc说的很溜,钢琴能考过10级,可未必懂得给爸妈递双拖鞋,我跟大家讲这不是知识的匮乏,是文化基因在断代,当西方个人主义渗透到要礼物理直气壮,但连身体肤发受之父母的敬畏都淡了。
谈何扎根本土呢,所以说我们要做一件事反潮流的事,把生日过成文化觉醒课,不吹蜡烛改让孩子抱笔给父母行感恩礼,不吃蛋糕煮一大盆长寿面,让他们端给师长,不许愿要玩具,而给明年的自己写一封军令状。你细品一个孩子年年吹蜡烛求索,另一个年年分寿面懂得分享,10年之后哪个更明白,己欲立而立人。
我告诉大家这不是复古,是让被带偏的常识归位,就像教育部2021年要求传统文化写进教材,目标特别的明确了,就是要求咱要养的不是会说外语的洋娃娃,而是知道我从那里来的。中国人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大家把扭曲的习惯当成了真理,穿白纱没人觉违和,吹蜡烛没人觉得奇怪,可当孩子连孝字都理解成了打卡任务时,咱文化的根就断了呀。
国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之乎者也,是老百姓过日子的道理,就像我们的孩子分长寿面时手上捧的是面,心里长的是敬人的根,当孩子明白生日不是索取日,而是感恩日的时候,当孝字在他们心里扎了根,这才是真正的正本清源,我们得让文化从课本上回到生活中,让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底气长在我们的骨子里呀。
|
|
[恭喜,此贴已于2025-07-03 16:56:50 在江北区 被 车前子7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恭喜,此贴已于2025-07-05 08:59:38 在老年人之家 被 基度山人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