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了侄子、侄女和同个村的乡村娃,发现他们的状态惊人的一致: 1,刷手机沉迷得忘却现实 抱着手机刷,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我去侄女家,给她带了她爱吃的薯片,她全程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吃饭时也是低头玩手机,凭着直觉夹菜夹饭。 爷爷奶奶开玩笑说,“xx你都不喊表叔的?马上没收你的手机哦。” 就只是提一句,并没有真的抢她的手机。结果,xx马上大喊大叫,疯狂发脾气。 2,父母不陪伴、不管教 爸爸妈妈在城里务工,一年回来个几次,出于补偿心理,每次回来都给孩子买大量零食,或者带孩子去游乐场逛逛。 我似乎感觉到,父母的作用就是个赚钱机器,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却起不到任何精神支撑和前途指导的作用。 看学术论文都说,大城市的父母已经成为了“孩子的前途规划师”。也只有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打造专属的上升路径,才可能在这个内卷的社会争得一席之地。 可农村的父母是不具备这些认知和条件的。 3,普遍不爱学习,自我要求极低 村里的孩子就没有自律的,和他们聊天,他们说学不学没区别,混个9年义务教育毕业证就该出去打工了。 4,老人是支持孩子玩手机的,几十个爷爷奶奶告诉我,孩子玩手机是好事:安静不闹事,易掌控; 没有风险,不用担心“出事了不好跟爹妈交代”,“摸鱼捉虾的万一呛水了多麻烦”,“出门玩容易磕磕碰碰的,在家里多好啊” 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悲哀感觉,看不到前途的光亮,这些孩子似乎就是在复制家长的命运。 |
发表于 2025/07/09 12:30:03 来自 浙江宁波
热门发表于 2025/07/09 22:04:1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7/09 22:41:3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7/10 08:55:42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7/10 17:35:27 来自 中国
同感,刷手机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农村孩子本来教育条件差一大截,学习方面父母也有心无力,任由孩子自己生长,懂事的孩子还能刻苦学,大部分是学废了。即使是那少部分刻苦的孩子,也很难考上985/211。
这些孩子走出校门,完全是迷惘的,社会变化这么快,学到的那些东西完全脱节的。这个时候父母却觉得任务完成了,最多再给准备套房子和彩礼。殊不知这时候孩子是最需要指导提点的时候,规划职业方向。只能任由孩子自己闯荡,靠运气,大部分沦落为底层打工人。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一代又一代的宿命。(当然,极个别的可能会实现阶层跨越,但不能代表大多数,只能是凤毛麟角)。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5/07/10 08:00:26 来自 浙江宁波
奶头乐,精神邪片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发表于 2025/07/10 13:05:3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7/10 15:00:33 来自 浙江宁波
这样的人在城市里就有前途了?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25/07/10 16:02:40 来自 浙江杭州
发表于 2025/07/11 13:04:29 来自 浙江宁波
平平安安,快乐的过普通生活挺好
|
来自: 东论 iPhone客户端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