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内家拳源流史事概要(一) :明中后期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5/08/10 10:04:42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内家拳源流史事概要(上) ——(明中后期~1988年)

作者:白玉丰

《中华武术》杂志编者按:内家拳素以神秘莫测著称于世,其名字最早见载于浙东宁波,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虽然江湖上谈论它的人很多,但真正能找到详实历史记载、亲眼见识过其拳法精妙的人却不多。从诞生起,内家拳就被视为秘不外传的武学,拳法的核心奥妙更是深藏不露,这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外界探究的目光。直至二十世纪末,内家拳传至夏明土之孙夏宝峰掌门手中,这一隐匿百年的拳种,才冲破岁月尘封,徐徐揭开神秘面纱,展露于世人眼前。

前史
关于张松溪和内家拳的渊源,多部史料都有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中提到:“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佬,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劂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内家之术为尤善,其搏人必以其穴……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
康熙八年(1669年)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和其子黄百家所撰的《王征南先生传》等资料显示,内家拳的雏型相传起源于宋代的张三峰,在少林武技上改造创变而来。三峰之后陕西王宗最为著名,后又传到温州、陈州二地,明朝中叶后又辗转流传到四明。
民国夏明土1948年所撰《源流》:“拳为剑术之嫡系,余儿时学大人舞弄,其势与坊间通行之法不同……神妙莫测,言得於上代之传,问以源流,传奉始南林越女剑经,及后人愈进化,发明愈多,机巧百出,精妙者代有闻人,晋朝白公,宋时张三峰、明代孙武子……从孙十三佬后,有鄞县人张松溪,字敬伯,名某美,克承绝传,为十三老之徒,十三结义兄弟之最,技集大成,开五字决先河,汇拳技阴阳十八法……只是此项国术名称不同,各显千秋而已,由此可知源流以非常久远,难以记述。”
(明)沈一贯所写《搏者张松溪传》虽然只字未提内家拳字眼,也没有讲到张松溪师父孙十三老之前的师承情况,但文中提供了内家拳名字来源之前的重要信息。“张衣工也,其师曰孙十三老,大梁街人……张法直截,尝曰:‘一捧一痕,吾犹轻之,胡暇作此闲事……张终身不娶,无子,事母以孝,闻死于牖下,所教徒仅仅一二……张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其徒秘之……若猫捕鼠,然此二字,则击刺之术尽矣……闻张之受于孙,惟前三字,后二字为张所增也……”
在嘉靖年间 (1522——1566),内家拳门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行伍出身的孙十三佬从宁波去温台的路上,在甬山(内家拳门里对这座山有多种叫法,像甬山、鱼山、宝山、豹山,其实都指同一区域)白云洞一带,得到一位“异人”传授击刺绝技。他把“劲、紧、径”三字秘诀和击刺之术的精要,传给了张松溪。
张松溪天赋极高,尽得孙十三佬武艺真传。师父去世后,他和十三个师兄弟分散到四明七十二洞中修行。在这个过程中,张松溪发现自己所学的功法还有不足。剡溪处在天台和四明之间,这片区域郡县几经分合,山水变化多端,不仅有很多仙境,还流传着不少道家秘术。于是,张松溪就隐居在剡溪九曲丹山赤水洞天的丹霞洞,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丹崖子”。那段时间,张松溪遍历剡川山水,参悟击刺之术,把孙十三老教的东西整理成四十四式四明长剑技(因为学四明剑的人都崇拜真武大帝和丹崖子,所以这套剑法也叫真武丹崖剑)。他还研究实战中的对敌技巧,悟透“应敌打法”。
张松溪没有满足,继续钻研。有一天,他到剡溪源头丹池湖赤山的高牛坑探寻古迹。丹池湖赤山,地跨五个县,原来叫天台山,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改了名字,现在当地百姓简称它为大湖山。在那里,他看到蜿蜒曲折的剡溪,又受到溪坑里游弋的奉鹅和当地变化万千的气象而启发,花了近一百天研究(这就是后来学真正内家拳精髓“无需百日功”说法的来历),化繁为简,汇合成天下拳技阴阳十八法,又精益求精,归纳出六个方向的攻防体系,确定变化七十二加一、打法三十九、二十四加一的规则,最终提炼出“十二归一”(即十三丹功),将天下拳术形势归约于十三种形势中,分内外两重,重文武、形气二丹结合。这便是内家鹅头颈拳“张祖松溪三月三入道,六月初六洗澡晒衣传行字天书”的传说,展现了他将师承孙武子的“大宋宫廷技击之术”化博为约、创立内家拳法的历程。正如清初内家拳吴昆山先生所记:“天干地支启先天,丹池调气参星斗,剡川九曲藏剑意,牛坑问道归一拳。”
后来,张松溪在师父孙武子传的三字诀基础上,又增加了“敬、切”二字为五字秘诀,改击刺之术为拳术,汇拳技阴阳十八法和十二归约(十二成一),成为四明地区内家拳的一代宗师,他定下了内家拳武道的三大标准——五字诀、阴阳十八法、十二归约。1669年,黄宗羲把四明张松溪传下来的拳术命名为内家拳,从此,张松溪的家乡宁波府鄞县,就成了中国内家拳的发源地和祖庭。

明(中后期)
张松溪,名某美,字敬伯(明代规定只有皇亲方可取“伯”字)。他的“松溪”之名,源自隐居剡溪之时。当时,他对剡溪的山水极为喜爱。松子、松葚一直是剡源九曲的特产,其丰盛程度能和五台松葚相媲美。《剡源集》里就有诗为证:“松子五粒香,松葚一轮大,五台不足奇,九曲同谁过?”后来,夏鼎贵一家从奉化溪口崎山搬到剡源,一方面是社会动荡,想找个地方隐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张松溪祖师曾在剡源居住,还在此地修行得道。
听门里的老人们一代代相传,张松溪早年家境不错,他有个姊妹进了皇府,后来早早“没”了。少年时期的张松溪性格豪放。有一回,他和同龄人比试技艺,不小心伤到了别人。家里当时已经失势,又拿出很多钱财去打点,家境从此开始衰落,张松溪对此也深感懊悔。
张松溪成年后,在武学上又颇有造诣,参透了内家拳的五字秘诀。他对武术有着深刻的见解,认为真正的“搏者”如君子,他说:“儒者以忠信为甲冑。礼义为干橹。岂不备哉。使人畏而备之。孰与使人无畏而无备为之周。夫学伎以备患。而虑患乃滋甚。则焉用伎。恃伎而不虑患。患又及之。伎难言矣。”张松溪待人接物变得格外恭谨温和,行事也更加小心谨慎。到了中年,他选择隐居在宁波的市井之中,以做衣服为生,“不欲以拳勇显世”“儆戒自将,勿露其长”“勿以身轻许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后起用”。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低调,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本领。就算同住大梁街的邻居,想让他展示一下武艺,再三强求,他也不会轻易答应。他深知不能轻易展露身手,只有在利害关系到自己,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
张松溪年轻时特别孝顺母亲,担心别人照顾不好老人,再加上自己当年练武太勤奋,耽误了结婚,所以一辈子都没成家,最后在宁波老家孤独离世,其墓葬原在祖关山老龙湾,后被内家拳后人迁至有张氏家庙之称的鄞西翠山寺一带。张松溪虽然在军队教过武艺,但他一生坚持拳法不能随便传给不合适的人,挑选徒弟非常严格,真正得到他真传的徒弟也就只有三四个人。明嘉靖年间,张松溪开始收徒弟传授技艺。其中,叶继美比高氏、赵氏更出色,完全学到了他的真功夫。就这样,张松溪传下来的五字秘诀和内家拳法,通过他们从四明流传开来,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华武术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鄞县人张时彻(1500——1577),这位从南京兵部尚书职位上退下来回家休养的官员,经常把张松溪请到家里,奉为贵宾。当时,监司曾征召张松溪,让他去教战士武艺,可他始终没答应,还说:“我和师父立下了严格的盟誓,不能把技艺传给不合适的人。”
明朝那会儿,沿海倭寇肆意劫掠,宁波更是深受其害,成了重灾区。戚继光在浙东练兵时,宁波籍名将万表把少林僧兵也请到前线一起抗倭。这些僧兵传承着少林精妙的武技,打起仗来十分勇猛。戚继光在舟山公署(现在的宁波镇海)撰写的《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拳法三十二势”,融合了内家拳法。他在甬江口沙蟹岭训练浙兵,汲取了浙东武艺各家之长,让戚家军成了明朝南兵的主力。
听说戚继光在宁波练兵没用少林武功,又听闻张松溪名气很大,七十多个少林僧兵心里不服气,就从海上跑到宁波,在月湖迎凤街旁的迎凤桥酒楼约张松溪比武。张松溪到酒楼赴约,面对这些武僧的挑衅,只好跟他们比试。比武时,他巧妙借力使力,使“一武僧堕重楼下几死”——一个武僧被打得从高楼上摔下去,差点丢了性命。这场比试证实了内家功夫的威力。
还有另一种说法。当时宁绍台的明军抗倭将领,看到旧军队人员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便向宁波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新科武状元杨斌等人请教。杨和一些宁波同乡推荐了同门张松溪等师兄弟。杨世袭宁波卫指挥使司后所副千户之职,于任上考中己未科武科举会试武状元。因孙十三佬在军功事宜上与杨斌父子有交集,杨父又认为杨斌“儿曹无须读万卷书,但挽五石弓”,杨斌理所当然成了孙武子的大徒弟。但张松溪知道明军里有些将领和倭寇、当地海商勾结,分赃牟利,因为不清楚这些将领的为人,所以没马上答应出山帮忙。也有人说张松溪和杨斌之前闹过矛盾。杨斌考中武状元后,想化解兄弟间的不愉快,专门从宁波紫微巷的家里跑到剡源拜访张松溪,可张松溪四处游历,行踪不定。后来杨斌好不容易约张松溪在大湖山下陈公岭旁的寺院见面,张松溪却避而不见。杨斌只好在雪溪寺的墙壁上留下字迹,然后去江西上任当都指挥司指挥佥事,可惜这些题字在后来被毁了。张松溪游历回来,看到师兄留下的字,感慨万千。张氏本家已经罢官的原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也一直关注着倭寇问题,他很敬重张松溪,又常和浙东抗倭将领来往,经过他从中帮忙,极力斡旋,才促成张松溪和抗倭将领见了面。这就是“谋请拳经,校艺僧兵,练兵营伍,诸无异言”的由来。
到了万历年间(1573——1620),70多岁的张松溪被一群年轻人围困在宁波府城的月城里让他显露武艺,进退两难。无奈之下,他垒起三块重达数百斤的石头,“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二”,展现出惊人的功力。
同一时期,张松溪的高徒叶继美,又将内家拳传授给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等人,他们各自有了传承,内家拳就这样开枝散叶。
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592——1598),内家拳高手、奉化剡川的单思南,满怀报国之心,跟着明军去朝鲜抗击倭寇。战争结束后,他告老还乡,以传授拳法为生。

万历后期(1606 年之后),曾经的明朝内阁首辅、鄞县人沈一贯(1531——1615),晚年在家闲居时,曾专门拜访过张松溪的弟子,之后撰有《搏者张松溪传》。
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三月五日,王征南出生于鄞城东的车桥街(现在宁波天一广场的位置),其名来咸。祖宗周,父宰元,从奉化来鄞。
王征南长大后,经常回奉化老家。他凭借真诚打动了邻居单思南,学到了单思南内家拳绝技的全部精要,成为新一代的内家拳高手。同时,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弘;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冬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
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卢若腾担任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管宁绍巡海兵备道。他组织了一场巡按御史巡视部属的打擂台比赛,王征南参加后,以“七矢破的”的佳绩被任命为余姚临山把总。(未完待续)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