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暑假即将结束,新的学期马上即将开始了。 开学了,不但孩子们又要投入紧张的学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恐怕也要忙起来了吧,早晚时分中、小学校门口又将出现一大帮熙熙攘攘的接送大军了,如今的孩子金贵啊! 望着这在校门口翘首以盼的人群不禁让我想起了七、八十多前自己上学第一天的情景。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因为家境贫寒,哥哥姐姐都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学。等到1950年,家乡解放,已经十岁的我,好容易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所以一家人都把我的上学当成了一件大事。分头为我的上学做着各种准备。开学前几天的早晨,我的小舅舅还从大老远的殷隘赶来,给我送来了一碗满满的“鮝烤肉“(河豚鱼鲞烤五花肉)妈妈说这里的人都在说上学前吃了这道菜,长大以后才有可能考中状元、做宰相。(可惜,我“生不逢时”,非但没能成为状元,而且连大学也没有考上,真是有悖老娘舅的一片苦心了!) 上学第一天,天还没有亮,母亲早早就起了床,在那坛小灶里煮了一镬香喷喷的糯米饭,又备了一大碗红糖,她仔细地将饭盛在一只只小酒盅里,把饭堆得高高的、尖尖的就像一座小山,小山顶的正中间还放上一颗红糖,姐姐告诉我这叫“商量盏”。妈妈让我捧着放满一盏盏“商量盏”的盘子,由姐姐陪着到弄堂里有读书小囝的人家去一家家地分“商量盏”和状元糕,分完一盘子,回家再盛,直到左邻右舍全部分遍。据说这是为了在上学以后大家能够商商量量、团结友爱、共同进步,人人都有出息。当然,别的刚要上学的小朋友也都在挨家挨户地分“商量盏”,你来我往,非常热闹。 大人领着上学生子(意即新生)到学校报到时,每人手里还都提了一茶壶糖水和几只茶杯,见到同学就给倒一杯,互相交流着喝,大约也是为了增进友谊吧。以后每当新学年开学那一天,同学们都会等候在自己的家里或聚在老师办公室的门口,盼望着,想着那香喷喷的一小盅“商量盏”,想着那一小杯甜甜的红糖水。 背着书包上学,走进教室读书,再也不是野孩子而是学生了,学生总得有个学生的样子,当然不能再穿得破破烂烂了,起码要干净整洁一点吧。好多小朋友都穿上了新衣服,可是我家买不起,母亲只得将二哥穿下的旧褂子拆掉,每天晚上在昏暗的菜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了一件长衫,灰色的,虽然有点旧,但一点没有破,粗看看就像新的一样,只是稍微长了一点,下摆一直拖到脚板面,妈妈说长一点可以多穿几年,还能盖住那条打满补丁的旧裤子;脚下穿的是妈妈千针万线缝制而成的那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穿戴整齐以后,我自己感到真的像个图画上看到过的读书人了。来回走几步,哇,好神气啊!手里提着的书包是姐姐用了好多个夜晚为我仔细缝制的,一块一块五颜六色的碎布拼成的图案十分好看,两面的中间还各用红布剪成一个大大的五角星钉了上去,沿口边沿着漂亮的裙瓣。书包里黑布缝制的笔套里装着哥哥买给我的两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支毛笔,还有墨和砚台;另外就是石板、石笔以及碎布做成的揩刷等等。(那时学写字、打草稿全用石笔在石板上写,然后擦掉,再写。现在想想还挺环保绿色的呢) 大哥陪着我去学校报到,先是拜见先生,请先生给我取了个书名。我走进课堂坐到座位上以后,大哥就将我留下,自己下田干活去了。从此以后,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每天都是自己走着上学、回家;那怕是刮风落雨,结冰打冻,也都是我们自己戴着笠帽,穿着破雨鞋去学校上学的。 读完四年级,那时就算初小毕业了,村里没有高小,必须到离家三、四里的中心小学去读书。从家到学校先要走完二里左右叫做“长丘畈”的农田中央那高低不平的破碎石板路,然后穿过一个名为“高桥头”的小村庄,沿着一条小河,经过一座写着“古高桥”三个字的小桥,再在弯来弯去的田间小道上走好长一段路,才是热闹的下应街市。挤过熙熙嚷嚷的街市过了大桥,中心小学总算是到了。 那时的五、六年级学生可没有如今孩子长得那么高,我们一个村的同学差不多天天都是结伴同行,遇到风雨天,都必须互相照看着,小手拉着小手,扶着东倒西歪的铁栏杆一步一颤地过桥,踏着泥泞小心翼翼地结伴前行。 学校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大家都自己带饭:一只有拎攀的钢精饭盒,下格盈着冷饭;上格装的是“下饭”。冷饭放在厨房间由工友替我们蒸热,“下饭”大都是一些咸菜、龙头烤、芋艿等等常备农家菜。 就这样读完小学,和同学们一样,我的母亲和哥哥从没有接送过一次。只是偶尔突然下雨,才有个别家长为孩子送雨伞过来。 我们就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了。
|
|
[恭喜,此贴已于2025-08-11 13:08:46 在老年人之家 被 美洲狮8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恭喜,此贴已于2025-08-13 14:45:32 在鄞州区 被 杜未来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