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内家拳源流史事概要(二) ——清朝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5/08/11 14:56:36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内家拳源流史事概要(中) ——(明中后期~1988年)

作者:白玉丰
顺治二年(1645),曾经担任明朝刑部员外郎的钱肃乐(1606~1648),在宁波府城隍庙带领众人起兵反抗清朝。王征南作为中军统领参与战事,秉承汉人军中武艺精髓,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因此被授予都督佥事、副总兵官的职位。后来,清朝著名的史学家全祖望在他写的《明钱八将军墓表》这篇文章中,称赞内家拳王征南、江汉、钱萧秀等人为“百夫之特”。
顺治八年(1651),清朝军队逼近浙东地区。黄宗羲、黄宗炎兄弟秘密地与江苏常熟人、文坛领袖钱谦益取得联系,共同商议反清复明的大计。王征南也秘密参与了这次行动,并在过程中负责随行保护、协助黄宗炎。王征南为自己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却因为这次行动能有机会拜会文坛宗师钱谦益,并且结识了黄宗羲兄弟这样的人物,而感到非常开心。
宁波反清起义失败后,王征南从车桥街搬迁到宝幢同岙隐居,因“仇首未悬”,王征南“终身以菜食明志”。他精通“天下为最”的射箭技艺,在内家拳术方面又有独特的开创性贡献。“凡技之上者,于拳则有盘斫”,而王征南先生则另有“盘斫”技法,能“以斫破斫”,还拥有高超的内家“控人步息”的点穴术,成为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内家拳一代大师。张松溪祖师曾经评价明代军中代表性的武艺“一棒一痕(揭),我犹轻之,胡暇作此闲事”,还认为军中的用矛(枪法)大师,多花法盘旋,不够直截(当时推行杨家枪、峨眉枪号称无敌和上技),“夫刺则刺,而多为之拟心,则技歧也”。从内家拳“拳”的视角看来,武器只是人手的加长和加硬而已,“拳成外此不难,某某处即枪法,某某处即剑法、钺法也”。王征南在这样的理念的基础上,又将内家拳技法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王征南对自己的技艺极为珍视,立下了“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的规矩。这时,黄宗羲派遣他的三儿子黄百家(1643~1709),带着干粮来到鄞州宝幢,向他的好友王征南拜师学习内家拳艺。黄百家在王征南家旁边的铁佛寺潜心研习,习得了王征南传授的内家拳应敌打法、练手练步法等。在学习期间,他还根据所学,简洁地自编了内家六路拳与十段锦拳等套路,但他的师父王征南看见后笑道:“子何简捷若是乎?艺自此还不精也。”意思是黄百家虽知晓内家拳谱的大概,但还未学到内家拳精髓。
大约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之前,黄宗羲和王征南一起拜访了天童寺(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们代表抗清义军去向宁波天童寺借粮)。天童寺有一位担任维那职务的武僧,名叫山焰杲禅师,他力气非常大,四五个壮汉合力都掰不动他的手臂。杲禅师与王征南比武交手,结果“蹶然负痛颠仆”。从天童寺返回宁波的途中,王征南曾向黄宗羲详细讲述了内家拳的历史源流。他对当时武林中为了炫耀武功而将外家功夫掺杂进内家功夫的现象感到非常担忧。同时,王征南在这次谈话中,向黄宗羲提出了拳术分为“内行”和“外行”的概念。他感叹道:“今人以内家无可眩。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听了王征南的讲述和忧虑,黄宗羲“因许述其源流”,答应他将来若有机会,一定会记述内家拳的这段历史渊源。
康熙三年七月十七日(1664),张苍水被捕,被押解到宁波。许多义士试图营救他,但都未能成功(特别是当张苍水被关押在宁波广济街期间,内家拳的高手们曾多次策划并实施劫狱行动)。最终,张苍水被押送往杭州。据内家拳门内相传,当时有两位名叫僧尾、僧耳(本姓朱)的内家拳高手,担心张苍水在押送途中立场会动摇。他们在西渡(渡口)附近向张苍水乘坐的船上投扔瓦片,用写在瓦片带纸的诗句告诫他:“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张苍水被押解到杭州后,面对清廷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
康熙六年(1667年),黄宗羲认为清朝政权已经相对稳固,对于后世万民的教育而言,保护经史典籍和研究历史遗留的经验比当下习武反清更为重要。于是,他劝说内家拳技艺尚未达到高水平的儿子黄百家放弃习武,转而专心学问。黄百家成为甬上证人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以此方式来重振民族大义。
康熙八年(1669年)农历己酉年二月初九,王征南因为他的两个儿子王梦得和王祖德,在前后一个月内相继被人杀害,悲痛过度而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他的好友、宁波德高望重的学者、诗人高辰四(名斗权,高鼓峰家人)为其撰写了生平行状事迹传世。
随后,黄宗羲又受高辰四的委托,在宁波白云庄为好友王征南撰写墓志铭。在这篇重要的墓志铭中,黄宗羲记录并阐述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通过这篇墓志铭,黄宗羲将张松溪一派的拳术正式命名为“内家拳”,并第一次开创性地将“内家拳”与“外家拳”区分开来。白云庄也成为内家拳名字的诞生地。文中还第一次提到了宋代信仰真武神的道士张三峰以及“点穴”一词。同时,黄宗羲也借这篇《王征南墓志铭》,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明朝覆灭的“亡国之痛”。
康熙十四年(1675年),黄百家心中怀着对辜负老师知遇之恩的愧疚之情,撰写了《王征南先生传》,回忆并记述了自己向王征南拜师学习拳术的往事,同时也对后人所谓的《内家拳法》进行了简要的整理。黄百家在传记中记录了恩师王征南对他的谆谆告诫:“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又曰:“拳如绞花槌,左右中前后皆到,不可止顾一面。”以及“由博而约,由七十二跌、三十五拿以至十八,由十八而十二,由十二而总归之存心之五字。故精于拳者,所记止有数字”的武学观念。黄百家当时错误地认为:“先生之术,所授者唯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为广陵散矣”。这篇饱含深情与武学精要的《王征南先生传》,最终成为了中华武术史上的经典名篇。
由于大汉民族不愿被征服,从清康熙初年开始,四明山地区的反清会党纷纷起事不断。由于很多内家拳拳师加入了天地会(俗称洪帮,又名洪门),这些组织又相继打出“反清复明”“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号与各地反清势力响应,清朝政府因此下令禁止民间学习拳法和棍棒等武术。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宁波城内的内家拳逐渐销声匿迹,转而潜隐于奉化山野民间传习。
张松溪的第三代弟子夏枝溪,将内家拳术教授于他的族人。居住在奉化畸山的夏氏族人夏元济有三个儿子,名叫夏永盈、夏永丰、夏永武。夏永丰又有三个儿子,名为夏光寿、夏光明、夏光福(又名光复)。两代六人均在浙东四明山地区参与反清复明,被绳武堂夏氏家谱称为“义士”。夏光寿有一子,名叫夏昭岳,字美生(有“祖师爷张某美再生”的寓意),生卒年不详,夏氏家谱称“文武可师”,又称“文武教师”,学习内家拳勇。
到了康熙皇帝统治的后期,在地处五县余地的剡源村,村中十庵十庙以及金庭山桐柏宫等地方的僧人和道人,连同牛坑高塘山(又名高瀑山和高堂山)上的绿林好汉,都秘密地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
夏昭岳之子夏鼎贵,乳名才贵,字朝元,继承了夏枝溪的嫡传武艺,并且还跟随内家拳师“金钩”李天目一支学习,最终成为张松溪内家拳的第四代传人,谱称“文武皆精”,又称“文武宗师”。有说法认为,由于夏枝溪在夏家族人中辈份小,不能收夏昭岳为徒,因此将内家拳法隔代传给了夏鼎贵;也有说法认为,可能因为夏鼎贵是剡源水对头的开始祖,有人问其拳术由来时,直接追溯到了族人夏枝溪。总之内家拳在夏氏的师承中跳过了两代,所以内家拳传承至夏宝峰一直有“明十三代,暗十五代”的说法,内家拳实在夏氏家族传承了十一代。
在那之后,夏鼎贵因为某些事情离开了畸山祖居。他曾一度“住庙”避难(因此被同乡人取“朝元和尚”的绰号),后来选择在剡源水对头(也写作水对六诏或水碓头,旧称五县余地,即今属奉化溪口镇)的老阊门住下来。夏鼎贵成为剡源夏氏家族的始迁祖,也是内家拳在剡源夏氏的第一代传人,因葬于清流大墓山,被敬称为“清流太公”。他知书达理,经常为地方上排解纠纷和危难,深受乡民敬重。他在新家园开垦土地、兴建房屋,繁衍子孙。夏氏家族秉持着“耕读”与“习武”并重的传统传承家业。夏鼎贵还得到了李天目之师吴昆山(心澄宗师)的拳谱稿本《行字拳势·拳勇论语》(行字即“行内家五字秘诀之拳术”的简称,后也指行家里手),并以此为基础,将内家拳(俗称“鹅头颈拳”“行字拳势”)传授给夏氏“震”字辈的族人夏龙本等人。夏龙本后来建造了剡源夏氏总祠堂“绳武堂”,这个堂号在当地方言中被谐音念作“习武堂”。
大约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经官至刑部尚书的著名人士王士祯(1634~1711),在他好友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武技》篇后面写道:“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三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者也。”
同时期学者、鄞县人万言(1637~1705),依据宁波乡间流传的部分史料撰写了《张松溪传》,万言该传记与其师黄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铭》形成史料互补,使相关叙事更显完整具体,研究者普遍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为弥补黄宗羲隐述的“亡国之痛”的历史“清源”。雍正十年左右,反清大侠李天目被跸驻人“银钩王胡子”叛变告密,在太湖地区的秀竹庵被捕。后其子李大年(吕元)醉酒从船上跌落太湖的长兜港口身亡。王征南之孙王德降(门内又称小祖爷)接任不久又去世了,内家反清人士一时群龙无首。
雍正十三年(1735),宁波知府曹秉仁主持编纂《宁波府志》,在该书的三十一卷中有《张松溪传》条目,记载道:“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内家则松溪所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期间,江南武师纷纷假借游方道士、和尚的身份北上南下,以会党方式收徒传拳。张苍水到杭州慷慨就义时曾吟诗:“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于谦),乾坤半壁岳家祠(岳飞)”。内家反清人士后来常借此诗为隐,以教拳为名,实另有所图。一时岳家拳、赵家太祖拳(纪念汉人宋朝开国王帝赵匡胤)、洪家拳(又称朱家教,纪念明洪武帝朱元璋,后因躲避文字狱,谐音红堂拳或洪门拳。洪门还有认黄宗羲、顾炎武为祖师的,意思不言自明)、鱼家拳(纪念于谦,取谐音)、南少林拳(张三峰精于北少林拳翻之)、翻之拳等,这些由内家拳延伸的大开门武术(会党拳)盛行。虽然源于内家拳,但这些拳种无一例外,都是融合了其他拳种后产生的,故与以“博而归约”为宗旨的四明内家拳有所区别。此时内家拳涌现出一批武林豪杰,使内家拳术及其威名得到了更广泛传播,也使原本就非常有名的一些拳种也因此纷纷附名内家拳。而内家拳师们,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革新提高,使得拳术更为丰富,远超浙东四明传习的内家拳原传技艺总类。

雍乾时期,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些说法:著名的侠客如白泰官(民间传说他是夏昭岳的女婿)、甘凤池、吕四娘(传为浙东名医高鼓峰之徒吕留良后人)等人,都声称自己曾向僧耳、僧尾、黄百家、夏昭岳、金钩李天目等内家拳高手学习过拳术技艺。后来,又有一些武林人物,例如擅长炮锤功夫的乔三秀、福建连城的黄思焕、来自天幢寺的娥眉僧、瑞安的许镖相、南田的崔老田、象山的夏老五等,也都自称得到了内家拳师的真传。此外,方家祥、徐灵胎等人则自称黄百家派,这些人物,都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拥有响亮的声名,武林人士闻“内家佬本”,谈之色变(“佬本”为内家拳师在四明当地的称呼,指孙十三佬和搏者张松溪一派传人。搏、伯、本等在浙东土语中都谐音近鹏音)。
乾隆年初,位于剡岙的菩力堂(菩提堂)被毁,寺里的僧人被迫四散流离。
根据慈溪县、宁海县、天台县等地的方志记载,奉化地区的寺僧们曾多次用武功降服了当地的地痞流氓。自习内家拳的飞佛僧(了因雷衍和尚,师承金钩李和僧尾、僧耳)之后,毒眇僧、铁木鱼、铁杖僧李镜源(姓郭)、飞剑吕石娘(原名李十娘,俗名石娘,号跸侠子,原住剡源大坂庵和石娘窝洞,后逝于安徽九华山龙池庵燕子洞,为“金钩李胡子”李天目之子李大年的女儿,晚清有诗描述其“双丸铁掌电燐燐,侠气偏与体骨真,绣带盘空飞雪刃,人间那许负心人”)在百姓间名闻遐迩。
夏鼎贵有两个儿子,长子夏隆德谱称“义士”,次子夏龙本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廿二生于剡源水碓头,卒于嘉庆十五年(1810)八月十六日,谱称“文武师”。作为张松溪内家拳第六代传人和剡源夏氏二世祖的夏龙本(后因清代文字狱改为隆本),不仅完善了家传内家拳绝技——“雷公飞心腿”,还在江浙地区的水师和漕帮中教授这门功夫。
乾隆三十年(1765),鄞县“五山头”吴家山流行斗门神拳(又称舞仙童神拳),“每欲打拳,或将香灰点额,或将香灰用水调饮,口念咒语”。因有内家拳人士参与其中,所以其中有部分口诀功法与内家拳颇为相似,“作揖通诚,旋走数转,即能打拳”,此拳“即作拳势,来往舞蹈。或持竹竿秫楷木梃等物,长者以当长枪大戟,短者以当双剑单刀,各分门路,支撑冲突,势极凶悍,几于勇不可挡。”后来,吴家山的吴正祥借助某种“神咒”聚集了上千人,他们铸造兵器,封官立将,图谋攻打府城。这一行动被浙江巡抚熊学鹏察觉,他亲自督率官兵包围了山寨,最终捕获并处决了起义者。武术界中所谓的“神打”之术据说就是从此开始流传开来的。
乾隆三十六年(1771),夏龙本次子、张松溪内家拳第七代传人、剡源夏氏三世祖夏升千,生于六月十四日,卒年不详,谱称“拳佬本”,又称“拳可师”。他在古代著名的《兵学圣典·三十六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内家拳的实战应敌打法,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最终创编出了内家拳“三十六计拳”。大约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之间,著名的文学家袁枚(1716~1797)在他所著的志怪笔记小说《子不语》卷八中,记述了内家拳师、湖州人董金瓯的故事,据说他的拳法是向僧耳学习的。这篇文章还首次提到了“镖局”这个词。
四明内家拳师卢绍歧的门下,有两位来自江苏无锡的弟子朱少圃和杨维宁。他们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内家拳技击高手,在江苏武术界并称为“南杨、北朱”。其中,杨维宁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一位隐居的诗人,他是无锡管社山庄的开创者。直到1914~1918年,当地仍然保存着他的墓祠以及他生前练功的遗物。学者钱基博专门撰写有《逸民杨紫渊先生故居记》。
四明绣谷(也有写作“秀山余家坑”)人余克让,曾拜僧尾、僧耳为师学习内家拳。他不仅继承了他们的武艺,还融合了其他流派的技法。后来,他在浙江的兰溪、丽水以及江西一带,创立与浙东内家拳在拳理和技法上非常相近的字门拳,成为字门拳的中兴之祖。有一位兰溪的字门拳高手方壮士,后来迁居到了福建,将这门技艺带到了连城和永春等地。在江西字门拳的传承中,有陈文显、铅山鹅湖的可修禅师等传抄的《字门十八法》《字门拳》《五百钱》等。
河南汜水人苌乃周,曾拜甘凤池的弟子、洛阳人阎圣道以及乾隆年间进入四川的字门拳高手梁道人为师,在学得字门拳的四十法精髓之后,汇编成苌家拳,后受到众多武术名家的推崇。
嘉庆五年(1800),夏升千子,张松溪内家拳第八代传人、剡源夏氏四世祖、国学生夏必贤,生于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不详,谱称“文武师”,又称“文武皆精”。他的拳术冠绝江湖,号称无敌,独创步法逼纵远进、手法若即若离、身法虚实难测,马步稳扎,十余人难撼分毫,三指捏笔无人能夺,柳叶镖、飞枪信手拈来,毛笔花生米粒皆可投入墙中,踏石石断。更奇的是,他所养的两只猴皆精通拳术,能与人对搏,一猴还能与他对饮喝酒,堪称武林奇谈。他对家传拳法又进行了改良,在“宝形”(猴形) 的基础上,融入了剡溪当地的乡俗文化“把酒上宴”(宴席敬酒)和对“八仙醉酒”的想象,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内家拳“醉八仙拳势”。夏必贤还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或者化名“王仁”和“王人”(这两个名字在奉化、新昌的方言中谐音“夏人”),又以拳师的名义,将内家拳广泛传播到天台、新昌、诸暨、永康、东阳等地,其影响甚至远及江苏和山东。
后来,天台人赵廷海先生(清朝杰出的骨伤科医家)在游历奉化剡源期间,曾学习到夏氏的内家拳技击术和相关的医术,撰写有著名武医伤科《救伤秘旨》等著作。(见内家拳总部公众号:2024年12月13日赵廷海先生后代一行四人,拜访夏宝峰,认祖内家拳。)
道光三年(1823),夏必贤三子,张松溪内家拳第九代传人、剡源夏氏五世祖夏定孝,生于十一月十七日,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十四日,谱称“拳佬”,又称“文武皆师”。他身怀遁术,剑法高超,却喜欢伪用刀术和拐杖,使用暗器铁箸和竹筷能百发百中。平时他声若洪钟,性情剽悍,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
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到同治元年八月,剡源中路地区成为太平军与清军反复往来数十战的战场。当时,担任内家拳大当家(大把头)的夏定孝开堂收徒。然而,他最终因“长毛”诸暨何文庆部而死,这场战乱也使得在剡溪学习内家拳的其他人深受其害。在这段混乱的时期内,有一些夏氏家族成员和同乡人,跟随太平军辗转迁徙,将内家拳传播到了浙江下三府,即杭州、嘉兴、湖州一带。
光绪元年(1875),甬上著名学者徐时栋(1814~1873)主持纂修《大墩徐氏宗谱》,在该宗谱卷十一的“传状志表”部分中,记载了乾隆、嘉庆年间的一段往事:内家拳大师王征南曾在乡里教授拳术,徐氏族人徐遇金(1743~1824)得到了王征南的真传,“术以静制动,人以其穴,指挥如风”。其中还提到宁波南拳师王瑞伯可能也接触过内家拳师,但据王瑞伯留下的拳谱及资料和其传人陆氏林氏的描述,王瑞伯学习的应该是南拳,与内家拳无关。如今还有很多人把干溪头人王成璋之子王瑞伯与奉化人王征南视作同一人,这里说明一下,这是二个不同时期的宁波拳师,相差180岁,王瑞伯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评书传其一生是想证明他的南拳和少林拳要比内家拳更胜一筹。
当时,作为张松溪内家拳第十代传人和剡源夏氏六世祖的夏高云(家谱名高恒)(1856~1948),继承了祖业,继续在夏教房开设乡塾。夏高云为夏定孝三子,生于咸丰六年正月初三日,谱称“拳佬本”。他少年便晓勇异常,有三旮沓枭高云的绰号,徒手可掼倒健壮水牛;身法快如闪电,疾奔能追野麂山兔。在其他拳种流派仍在用冷兵器时,夏高云已开始使用火铳,其火枪绝技出神入化,能耳听林间鸟鸣方位,抬手一枪,隐鸟应声而落,百发百中,引得方圆百里之人惊叹称奇,如《搏者张松溪传》对内家拳人的描述,“心常先觉”,可谓先知先备、目光长远。他秉承祖训“克绳祖武,行健自强”这两条法则,在夏教房既教授儒家经典学问,也传授武术技艺。
夏高云与他的父亲定孝公的弟子们、内家拳师兄弟——如新昌的牛佬、盘龙竺癞利、“白癞利”赖阿蛟(谱名赖善富,在上海跑马场时又曾名赖阿金)等人交情深厚。他本人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乡贤,同时也是一方霸主。在夏教房就学的,大多是夏氏家族的孩童、外姓弟子以及夏家的雇工。后来,这些学生中涌现出一些著名人物,包括王鼎山(也写作王鼎三,嵊县高风人,曾在剡源的牛坑高瀑山落草为寇,后来率领部下投诚并参加了新四军,成为解放军的中级军官),徐永昌(1912~1951,新昌县上徐村人,因儿时放牛常被人欺负,便跟随夏高云先生学拳,后居住在晚香岭村,外号“小雄鸡”,成为悍匪),陈泉卿(又名润卿、传卿,剡源前岙人,生年不详,卒于1957年,是少年蒋介石在剡源学堂的同学,也是同盟会会员“剡川十兄弟”之一),王恩溥(1888~1917,奉化栖霞坑村人,清末革命党人,“剡川十兄弟”之一)。此后,这些人有的当官,有的当兵,也有的做了“绿壳”(四明山地区对栖身绿林之人的称呼)。但是,他们都始终保持着对剡源夏家的敬重。步入中年后,夏高云常年随身带着一杆长烟杆,时常吞云吐雾,往昔的锋芒渐渐藏于缭绕烟雾之中,猎枪虽不离身却鲜少再对人展露绝技,常与家人讲,世道变了不能与人争利争长短,要争也只争山野畜牲之利,以田猎教授拳术为生,享年93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剡溪乡三石村乡绅赵霈涛(1842~1908)编纂成《剡源乡志》。当时剡源村及剡溪两岸学内家拳成风,搏斗之事层出不穷。《剡源乡志》中撰《剡源竹枝词》云:“打降擒捉竹杠敲,数十成群似虎跑。偏是读书家子弟,一拳一脚会开交。”(原诗注:奉化新昌之交各村有事,召之即来,每名给钱四五百文,来者动以数十计。)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初五,有记载剡源夏教房的内家拳弟子举行了拜师入谱的仪式。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夏高恒又举行过一次小型收徒仪式,相传有周姓、董姓、蒋姓等弟子通过这次仪式入谱。光绪三十三年(1907),绍兴的大通学堂被清政府查封,秋瑾英勇就义。革命党人王金发曾一度流落到剡源山(五县余地大湖山),与竺绍康一起落草,在此期间,他化名“夏孓黎”,并担任了当地青帮和洪帮的总龙头。正是在剡源山的这段时间里,王金发接触并结识过多位剡源内家拳的传人。
大约在清朝宣统元年(1909)前后到宣统三年(1911),夏高云与其原配妻子竺氏所生的几个儿子,都追随牛佬竺绍康、剡岙陈泉卿、溪口蒋介石等人投身革命、光复浙江,并先后牺牲。此时夏高云已年近六十。夏高云原配竺氏所生的一个女儿,名叫夏明花。她嫁给了陈泉卿的本家侄子、剡岙人陈祥余。陈祥余是夏高云的内家拳弟子,同时也是剡岙民兵团练长,手下掌管着200多条枪。夏明花为人处事精明能干,是剡岙的“管家婆”。她私下学习了父亲夏高云的内家伤科医术,擅长使用针刀、推拿、接骨等疗法。夏明花育有三女一子。(未完待续)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