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套房,七七八八算下来,亏掉整整98万!下车了,杭州湾这个地方,再也不敢碰了。”近日,东论网友@顾北的一则帖子,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本地社群里激起千层浪。这则带着浓浓懊悔与无奈的血泪账本,戳中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引发了东论网友们的讨论。 ![]() 首套房变“烫手山芋”:12800元/㎡买入,59万含泪甩卖 据@顾北自述,他的“踩坑”经历始于2019年3月。在同学“杭州湾要发展”的建议下,他前往售楼处,以单价约12800元的价格,购入了一套融创杭州湾96平(实得约97平)的房子,总价约124万。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拳。他本人并不在杭州湾生活,这意味着房子需要出租。但月供2567元与仅1400元的租金收入严重倒挂,加上每年3000元的物业费,持有成本居高不下,成了沉重的负担。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高昂的贷款利息,“最开始我还不知道利息那么高,利息给掉了25万多”。 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顾北最终选择了“割肉”离场。这套当初124万购入的房子,最终仅以59万的价格成交。他详细算了一笔账:首付+几年利息+契税等各项成本投入巨大,最终只拿回13万。 东论热议:是“炒房客”的宿命,还是市场寒冬的缩影? 这则充满个人血泪的帖子,迅速点燃了东方论坛网友们的讨论热情。评论呈现两极分化,观点碰撞激烈: 1.“投资客亏钱正常”派: ![]() ![]() @溪边人家@qq语气中带着一丝“见怪不怪”: ![]() @不吃胡萝卜@qq对投资时机的质疑: ![]() 2.“市场普跌,非个例”派: @太极拳@qq指出普遍性: ![]() @正立执绥承认市场下行趋势: ![]() @微信18957411831对未来走势的悲观预测: ![]() 3.“止损是明智”派: @酱油拌饭@qq支持及时止损: ![]() 4.“质疑真实性/动机”派: @兔仙人略带怀疑 ![]() 5.“调侃与自嘲”派: @可乐大叔@wechat以夸张手法调侃市场: ![]() @周九洲用自嘲表达无奈,引发部分共鸣: ![]() @holycity@qq对比其他投资渠道: ![]() @顾北的经历无疑是个体在时代浪潮下的一个缩影。从满怀希望的“人生第一套房”到“血亏98万”的惨痛教训,其核心问题在于:在非自住需求下,投资了一个高度依赖概念炒作、配套和人口导入尚不成熟、且供应量巨大的新兴板块。 当市场预期逆转、潮水退去,高杠杆的投资客往往首当其冲。 东论网友的评论也真实反映了当下市场的复杂心态:有对“炒房”行为的惯性批判,有对市场寒冬下资产普遍缩水的无奈认知,有对及时止损策略的肯定,也有用自嘲化解焦虑的普遍现象。 真金白银的教训再次敲响警钟: 1.投资需极度谨慎:房产作为大宗投资,决策务必建立在深入调研和理性判断上,切勿盲目听信“概念”和“风口”。新兴板块风险尤其高。 2.杠杆是把双刃剑:高额贷款利息是隐形成本杀手,在市场下行期会加倍放大亏损。投资性购房务必算清长期持有成本。 3.现金流是生命线:租金无法覆盖月供和持有成本(物业费等),是投资性房产的致命伤。@顾北的“房租月供倒挂”问题,是压垮他的关键稻草之一。 4.自住与投资属性分离:用于自住的房子,涨跌更多是账面数字。而纯投资的房产,其金融属性在熊市下会被无限放大风险。 5.敬畏市场,顺势而为:正如网友@正立执绥所言,“趋势就是如此”。在明确的下行通道中,无论是选择“躺平”还是“割肉”,都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审慎决策。 网友@顾北的一句“再也不敢碰了”,道尽了多少投资客的心酸与后怕。杭州湾的故事,或许只是这轮房地产深度调整中的一个注脚。当“稳赚不赔”的神话破灭,留给市场的,是更多关于价值、风险和未来预期的深刻思考。正如网友@周九洲略带宿命论的自嘲:“人旺财不旺”—— 或许,在这个周期里,能“旺人”平安,已是幸事? 对于杭州湾的房价和当下的房产市场,你怎么看呢? |
发表于 2025/08/13 17:53:1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8/14 08:40:25 来自 浙江宁波
那时多疯狂,现在有多悲伤!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