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计1340字,需阅读7分钟,以下为正文: ![]()
![]() *:这张图片中,悬崖半山腰时隐时现的就是绝壁悬崖公路。 ![]() *:这张图片,是走进绝壁悬崖公路内部照片。 ![]() ![]() ![]() 行走在隧道中,我轻轻地抚摸着隧道内的岩壁,指尖感受着人工凿刻形成的不规则的凹凸,我真的很难想象出,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这项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那时,并没有盾构机,没有挖土机,甚至连电钻这样的工具都没有,完全靠人力。 ![]() 即将走出村子的时候,我抬头看见青山和白云,再看到近处的青石灰砖房,再看到不远处村口大树下,唠着家常的村民;再看到络绎不绝往来的游客。 ![]() *:绝壁悬崖值得一去,在山下可以提前一晚住民宿,然后第二天上山游玩。 |
[恭喜,此贴已于2025-08-16 19:36:36 在自驾游 被 另据了解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恭喜,此贴已于2025-08-18 12:34:59 在60年代 被 担风袖月@wechat 推荐,推荐理由:精品文章]
发表于 2025/08/18 13:31:1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8/16 14:57:5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8/16 16:02:59 来自 浙江宁波
南宋就有火药炸矿山了,就算再古点,纯人工么也有银江岸采石么用火烧热了在掏空, 啥技术也不用非得自己没苦硬吃也要歌颂干嘛
|
郭亮村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洞”或“绝壁长廊”)的建造之所以只能依赖人工开凿,是多重极端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 ⛰️ 一、**地理环境的天然阻碍**
1. **地势险峻,机械无法进入**:郭亮村位于太行山海拔1700米的垂直悬崖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渊,此前唯一的对外通道是仅容一人通行的“天梯”——一条720级台阶组成的近乎垂直的险峻石阶,宽度不足1米,垂直落差200米。这种地形导致大型机械(如钻机、爆破设备)根本无法运抵施工现场。
2. **施工空间极端受限**:开凿点位于110米高的绝壁横面,作业面狭窄且悬空,仅能容纳少量人员通过绳索悬吊作业,机械操作所需的空间和稳定性均无法满足。
### 💰 二、**经济与物资的极端匮乏**
1. **无电力与机械支持**:1970年代的郭亮村是深度贫困村,村民卖光山羊、山药等物资才勉强集资购买钢钎、铁锤等基础工具。全村无力购置电力设备或重型机械,更无法承担燃油、电力供应等长期消耗。
2. **资源耗尽后的极限坚持**:工程后期因资金枯竭,村民甚至集体挖“鱼鳞坑”(水土保持工程)换取3100元工钱,才得以继续购买炸药。
### ⚒️ 三、**岩体硬度的技术挑战**
郭亮绝壁属于**砂质沉积岩,硬度达8.3级**(接近金刚石的10级),开凿难度极大:
- 钢钎每凿深10厘米需重新淬火,6-8磅铁锤需锤击4000次才能打出一个炮眼;
- 整个工程消耗钢钎12吨、打烂铁锤4000余个,清理石渣2.4万立方米。
这种岩性即使用现代机械亦难高效处理,人工锤钎成为唯一可行方案。
### ☠️ 四、**施工安全的风险制约**
- **高空作业无防护**:工人仅靠牛绳、麻绳悬吊百米高空,在绝壁上手动打孔爆破,稍有不慎即坠入深渊。村民王怀堂等在此过程中牺牲。
- **爆破风险极高**:人工定位炮眼后,需精准控制炸药量以防岩体坍塌,机械操作易引发不可控事故。
### ✊ 五、**精神力量的驱动作用**
在“人定胜天”的信念下,全村老幼(包括70岁老人、8岁孩童)轮班参与:13名“壮士”主力悬空凿壁,其他村民手搬肩扛清理石渣。这种集体协作模式是机械无法替代的,其意志力成为突破自然封锁的核心动力。
### 💎 总结
郭亮村挂壁公路是特定时代下**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与技术限制**交织的必然产物。人工开凿虽效率低下,却是唯一能应对垂直绝壁、极硬岩层与零机械条件的方案。这一工程最终耗时5年(1972–1977),以13人主力+全村之力完成,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不仅解决了交通闭塞,更成为郭亮村发展旅游脱贫的基石。
我用deepseek搜索了下,这就是为什么要用人工开凿的原因。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