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海县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举报,称其购买的海蜇韧性十足,像塑料一样咬不断,浸泡数日仍无变化,怀疑买到“塑料海蜇”。对此,宁海县市场监管局技术团队决定用实验一探究竟。 工作人员从大型超市购买了一份在售的海蜇,通过水分含量检测、燃烧实验和蛋白质含量检测等多个角度,与消费者提供的疑似“塑料海蜇”进行对比。 实验一:水分含量检测揭穿材质本质 实验人员首先对两种海蜇的水分含量进行检测。 ![]() ![]() 结果显示,两种样品含水率均达90%左右。 海蜇作为水生生物,高含水量正是其生物属性的证明,而塑料制品水分含量应趋近于零。检测结果从物理特性上排除了海蜇样本为塑料材质的可能。 实验二:燃烧实验识别物质特性 为进一步验证海蜇的真伪,工作人员继续进行燃烧实验。工作人员选取部分疑似“塑料海蜇”、超市销售海蜇、塑料片放在酒精灯上燃烧。 ![]() 结果显示,两种海蜇在燃烧时逐渐萎缩、炭化,并散发出类似蛋白质燃烧的气味;塑料燃烧时迅速熔化、卷曲,释放出刺鼻的塑料味。 消费者提供的疑似“塑料海蜇”在燃烧时表现出与正常海蜇一致的特性,无塑料燃烧的特征,进一步证明其非塑料制品。 实验三:蛋白质检测区别生物体与非生物体 最后,实验人员检测了两种海蜇的蛋白质含量。 ![]() 结果显示,两种海蜇均检测出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而塑料作为高分子聚合物,不含蛋白质。由此可见,消费者提供的海蜇为生物体,而非塑料制品。 现象分析:处理过程是关键 既然不是塑料海蜇,为什么海蜇会出现韧性十足的现象? 文献显示,如果明矾用量不足或腌渍次数不够,脱水不彻底,蛋白质凝固和交联不充分,海蜇组织会比较“软”且缺乏支撑力,或者结构不均匀,导致口感绵软、韧性大、嚼不烂。 海蜇的加工过程主要包括清洗、盐渍、明矾处理、脱水和包装等环节。其中,明矾处理是关键步骤,它不仅可以脱除海蜇中的毒素,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凝固和交联,从而使海蜇形成特有的口感和质地。 海蜇的韧性主要来源于其胶原蛋白的结构特性。蛋白质的三维螺旋结构,使其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在加工过程中,明矾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交联,形成更稳定的网络结构,从而增强海蜇的弹性和韧性。 虽然“塑料海蜇”的疑虑已经消除,但消费者在食用海蜇时还需要注意海蜇中的铝超标问题。由于海蜇在腌制过程中需要用明矾进行脱毒,而明矾中含有铝元素。国家标准规定即食海蜇中铝含量不超过500mg/kg。 消费者在食用海蜇前,建议用清水浸泡12小时以上,期间换水二三次,可有效降低盐分和明矾残留。食用前再用食醋浸泡10分钟,让食醋中的酸性物质与铝元素发生反应,降低人体对铝的吸收率。 |
发表于 2025/08/19 06:54:28 来自 中国
侏罗纪年代的存货。我那天网上买了海带,也是煮不熟,立马扔了。
|
来自: 东论 Android客户端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