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内家拳往事之王征南与屠献宸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5/08/26 10:19:38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第一次提出“内家拳”概念,“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是中国武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黄宗羲记王征南的生平大事较为简明,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代宗师的一生:“少时隶卢海道若腾。海道较艺给粮。征南尝兼数人。直指行部。征南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钱忠介公建□以中军统营事。屡立战功。授都督佥事副总兵官。事败。犹与华兵部勾致岛人。药书往复。兵部受祸。雠首未悬。征南终身菜食。以明此志。识者哀之。”家居的日子里,王征南锄地担粪不以为苦,颇有儒士之风。他的师父单思南有“从征关白”、参与抗日援朝战争的壮举,而他自己则只能随南明小朝廷的覆灭而终无用武之地了。作为好友的黄宗羲也只能无奈感慨道“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
以前,每次读到他菜食明志这段,也就是把它当作南明垂死挣扎未果的一个写照而滑过去了,直到一次心血来潮,翻阅屠氏家族祖上的事迹,发现屠献宸即是王征南之所以菜食明志的当事人之一,这才结合南明抗清史把兵部受祸事件完整地拼出来。
华兵部是华夏,“六狂生”之一。1645年,当清军攻陷杭州时,宁波知府欲献城投降,六狂生等共同推举钱肃乐(即钱忠介公)为首誓师起兵。当时从军列名,王征南就在麾下,《南疆绎史》中曾提到:“其时肃乐军中多魁士。如江子云、王征南皆百夫之特。”钱肃乐有战略眼光,可惜总受掣肘,因朝廷内斗而无粮饷,遂解兵隐居,不久江防就崩溃,浙东沦陷。钱肃乐又到福建拥立鲁王,出任兵部尚书,联合一众义军一度连战连捷,收复闽北浙南数十个州县。“钱忠介公建□以中军统营事。屡立战功。授都督佥事副总兵官。”最有可能是这段故事。那是在1647年,鲁王正照着张名振版“隆中对”行事,试图依托东南沿海,联合西南桂王与北方清廷三分天下。但是,义军在金鸡山战败。南明朝廷奸人众多,刚有起色就幻想专权。第二年钱肃乐就受气呕血而死。

“事败。犹与华兵部勾致岛人。药书往复。”这里的“事败”较为含糊,可能指浙东沦陷,也可能指金鸡山之败,讲王征南与华夏一道试图联合舟山的抗清力量,不过,当时据守舟山的黄斌卿始终不应。是时清军主力正在福建与明军决战,宁波守备空虚。华夏、屠献宸、董德钦等人都认为此时是收复宁波的绝佳时机,如若成功,可大大分担福建鲁王的压力,最理想的情况甚至能够南北夹击清军,一举收复浙闽两省,拓展出一大片战略纵深。
屠献宸,字天生,时任兵部车驾主事。他联络上了清军中的史可法旧部陈天宠、仲谟和四明山区的义军头领王翊,密谋合取宁波。眼见形势可期,屠献宸提醒华夏,队伍中有阴险小人急需防备,可惜华夏疏忽不曾设防,结果被谢三宾出卖,一网打尽。屠献宸、华夏、董德钦等五人一同被捕就义,史称五君子翻墙之狱。张煌言为此作《追挽屠天生兵部》一诗:

雉坛曾记探阴符,共挽天戈指羯胡。
我似鲁连还抗节,君为翟义竟捐躯。
旄头应避祁连冢,匕首空藏督亢图。
归去延陵须挂剑,只愁零落是楷模。

这便是“兵部受祸”事件的来龙去脉。自此,谢三宾就成了宁波人最嫌恶痛恨的人,因其出卖故国忠义之士无数。这便是“雠首未悬。征南终身菜食。以明此志。”的由来。
如今我们常戏言三国时诸葛亮是一矿打十矿,蜀魏战争潜力差距太大,北伐没得打。而以浙闽一隅之力抗清相当于一矿打百矿,不仅没有战争潜力,还被逼到海边没有战略纵深,加上南明小朝廷内斗不止,更没得打。钱肃乐、张煌言、郑成功均是有能之士,到此绝境也毫无翻盘机会。
类似王征南菜食明志的事情在清初的宁波其实非常普遍,从文人士夫到贩夫走卒,多为参与或同情抗清的,打不过便不合作,属于不食周粟时的遗老心行。很多人因不想剃发易服而出家为僧为道,如剡源夏氏始迁祖、敬称“清流太公”的鼎贵公,乳名才贵,字朝元,因事曾有一段出走畸山、“住庙”避祸的经历,故被乡人称为“朝元和尚”。很多读书人终身不参加科举,如屠献宸的侄子屠孝程。《同治鄞县志》:“有劝其应试以保全门户者,孝程答曰:‘吾五世相韩之家也,而应试,季父之血将化碧矣。’闻者咋舌。”明代甬上屠氏先辈为官多在兵部,如屠滽、屠大山,值得玩味的是,屠大山当初去抗击倭寇时也因内部不团结而失败。正因为宁波很多过去大家族的人才不与清廷合作、不参与科举,为了谋生而去从商,才有了后来辉煌的宁波帮。

现在时代安逸,我们总是容易以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将小民的抗拒都理解成螳臂当车,当作不值一提的尘埃。一旦这么想时,就把人类精神的全力迸发忽略过去了。当我们走过百年沧桑勠力复兴之际,忠义仁勇的气概,碧血丹心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必须继承不忘。
笔者与内家拳的缘分起于2015年随夏宝峰老师,毛幼飞、朱光明两位师兄一同赴杭州灵隐寺拍纪录片,在武术、茶艺之外贡献一点抚琴的镜头和音乐。我也从小爱好武术,大学时选拔进入过校武术队,学过一些套路,也在公园里请教过民间高人,接触过一点太极、八卦、形意的皮毛,自诩对各类武术都有所了解。作为土生土长宁波人,自然是久闻夏掌门与内家拳大名,但一直未曾得见,直到这次亲眼目睹,感叹确实有独到之处,遂当场拜师,于回甬后的8月1日建军节正式学拳。算来也到了第十个年头,学习越久越深入,越感觉内家拳奥妙无穷,尤其是学过阴阳十八法、吕祖式(玄功绝技)、十二成一之后,对武术一道的周全旨诀略窥门径。不过,由于平时读书养成的书生习气,我大概也如王征南批评黄百家那样,喜欢纸上谈兵,过于偏重记忆理解了。现在回想为什么学习内家拳,以及为什么不断深入学习内家拳,首先还是为往圣继绝学,不过这里的“绝学”不仅仅指内家拳的武学及其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指当年单思南、王征南以及相关的屠献宸等先辈所代表的中国人那种忠义或者说侠义、尚武的精神。其次,内家拳里面凝聚的养卫智慧对现代人而言是一剂良药,既能从中锻炼意志、体会功夫境界的提升,也能保养健康的身心,时时如饮甘露,静听天地万古。
2025年6月10日于抚雷居

相关史料
《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屠董二君子合状》:“天生之居,故侍郎第也,北来诸将夺其半以为署。有海道中营游击将军陈天宠、仲谟者,北人也……乃亲诣天生密室,屏左右书曰:‘吾二人故史阁部麾下也,当江都失守,阁部垂死遗言,属我辈必无负明室,吾二人敢忘之哉?将有所待而为之以报阁部也。吾观公非凡人,且一切来往踪迹,吾亦稍觉之。公若弗疑,愿效死力。’”《明清史料丁编·浙江巡按秦世祯揭帖》:“又一小竹纸,系屠宸名字,即屠献宸,书亦与王翊,云:‘敝府发不待时,乞提师合慈,直捣定海,敝地亦从东直下,与抵关师合攻,亦要着也。’”
《南疆绎史摭遗·卷十二·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献宸谓夏曰:‘里中有外托气节名而阴贼不可问者,宜慎之!’夏疏不甚防,己而果为三宾所告;陈、仲二将犹秣马待应,而诸道兵已尽为官军所截。事既泄,二子跳至天台;三宾又力构之,遂急捕下狱。”
《小腆纪年附考·卷十四》:“文琦就讯,但言文瓒不与谋,请释之养父,而自请速死。与夏、家勤、献宸、德钦同就辟,所谓五君子翻城之狱也。”
《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七贤传》:“吾乡所最不齿者,无如故太仆谢三宾,其反复无行,构杀故国忠义之士无算。”
《同治鄞县志·卷四十·人物传十五》:“有劝其应试以保全门户者,孝程答曰:‘吾五世相韩之家也,而应试,季父之血将化碧矣。’闻者咋舌。” 
作者介绍:屠音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5年起学习内家拳,为十四代传人,谱乘名正音。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