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成主编《中国武术史》:明代浙江东部四明一带流传的“内家拳”是作为一个具体拳种存在的
明末已有“内家”“外家”的分类,至民国时期出现了因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技理与内家拳相近而被统称为“内家拳”的说法。黄宗羲(黎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也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也称:“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明代所指的内家拳已具有今天所说的“后发制人”的特点,“其法主于御敌”“以静制动”。可见。这里的“内家”与“外家”是从“流派”或“拳派”风格特点角度进行的描述。
《王征南墓志铭》最早提出了张三丰创内家拳的说法。文中写道: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丰。张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后来《宁波府志》又重叙张三丰创内家拳说:“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言起于宋之张三丰,遂以绝技名于世。”其他关于张三丰的记载各说不一,仅其籍贯就难以断定,如《明史·方伎传》说他是明时辽东人,《山西通志》说他是平阳人或猗氏人.《陕西通志》说他是宝鸡人,《四川总志》则说他是天目人,且以上相关记载并未明确记载其会武术。故张三丰与内家拳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明代浙江东部四明一带的确流传着一支有据可考的作为一个具体拳种存在的“内家拳”。内家拳创拳虽有谜团,但在明代的传承体系却是明晰的。
据黄宗義《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内家拳在明代“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歧;贞石传董扶奥、夏枝溪;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黄百家曾跟随王征南学拳,后在其《学箕初稿》中写了一篇纪念王征南的传记《王征南先生传》,其中记述了四明内家拳传至黄百家后再无续传。1932年:唐豪和方梦樵曾实地考察宁波王征南传拳地和王氏族人聚居地,后来又托人在温州调查,结果并未发现该地区还有内家拳流传的迹象。此说法似乎支持了黄百家的关干内家拳失传于明末清初的论断。
但是,2004年内家拳夏枝溪一支的后人夏宝峰先生在墙壁中发现了写在地契上的内家拳谱,证明内家拳在清代依然在民间流传的事实,推翻了黄百家及唐豪等人认为内家拳失传于明末清初的论断。经过夏宝峰先生的整理、传承,使得内家拳在当年王征南传拳地再次复兴。
编者简介:郭玉成(1974~),山西新绛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