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术当代发展之路:坚守中国化传统化,明方向破乱象-----夏宝峰 我是夏宝峰,作为浙江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家拳的代表性传承人,数十年来深耕内家拳的传承与推广,亲历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在我看来,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守中国化与传统化——这方“水土基因”是武术的根与魂,一旦偏离,我们不仅会失去文化自信,更会丢掉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标识。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发展方向备受关注,行业却也面临乱象丛生的困境。时常有人问我:“中国武术未来该往哪里走?”我的答案始终清晰:“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守住中国化与传统化——这直接关系到武术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保留传统武术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当下社会各界提供服务,才是核心所在。而解决当下武术界的乱象,关键在于我们武术人自身要找准方向。”这既是我对武术发展的深度思考,更是多年传承实践中始终坚守的准则。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它从不是单纯的“打斗之拳”,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从夏商周的武舞,到秦汉的角抵,再到明清拳种的百花齐放,武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门技击之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与审美情趣。以我传承的内家拳为例,自明代宁波人张松溪起传承脉络从未中断,习练者在一招一式中体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技法,更能领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最终实现身心和谐统一。这种“练身更练心”的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家阴阳观念高度契合,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与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更是中国化与传统化的核心体现。因此,我教弟子练拳时,从强调动作标准以及攻防的含义外,更会引导他们体会招式中的文化内涵——出拳懂“仁”,收势明“礼”,以“敬、紧、径、劲、切”内家五字秘诀和“三正、三致、三为”以及“正义心、混元劲、十二归约”三要素教导学人,让武德与技艺同步传承。
可如今武术界的诸多乱象,让我深感痛心:有的脱离传统本质,炮制“伪武术”“表演式武术”;有的为博流量,编造虚假技法、炒作噱头;还有的盲目照搬西方竞技单一的擂台体育模式,把武术改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这些乱象的根源,其实是部分武术人丢了方向——忘了武术的“根”在传统,“魂”在中国文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仍在我们自身:武术人必须主动回归中国化与传统化的核心,以正统的技艺传承、深厚的文化内涵规范自己,进而影响整个行业。比如,我整理家族传承的拳谱、走访老一辈拳师,只为尽可能还原内家拳的本真(内家拳养与卫的智慧文化);我要求弟子先修武德再练技法,就是希望从根基上守住武术的精神崇拜内核。唯有我们自己站稳脚跟,才能让武术脱离“乱象”泥潭,回归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本质价值。若中国武术在当代发展中偏离中国化与传统化的道路,不仅会动摇自身根基,更会加剧行业乱象。从文化自信角度看,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一旦武术失去中国化与传统化的特质,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伪武术”“表演式武术”“西方竞技单一式的擂台体育模式”,便会单一滋生蔓延,导致大众对武术的认知偏差和错位,最终削弱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来看,中国武术强调武有七德:其核心内容包括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还注重“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这与中国人重视伦理的文化底色高度契合。若武术摒弃传统,盲目追求流量与噱头,甚至编造虚假技法,制造不安定的打斗和挑战,必然背离武术的核心精神,让行业陷入混乱。因此,破解乱象的关键,在于武术人自身要找准方向——回归中国化与传统化的核心,以正统传承与文化内涵规范行业发展,而非被浮躁的外界环境带偏。
从行业发展维度而言,只有明晰“坚守传统、服务当下”的方向,才能让武术摆脱乱象。当所有武术人都以传承真实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就能形成正向的行业氛围,杜绝虚假宣传、恶意炒作等问题,让武术真正回归强身护卫、提高体能和智性的本质价值。当然,坚守传统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始终认为,传承与创新是武术发展的双翼,而创新的前提,是绝不偏离中国化与传统化的底色,既保留了武术的核心特质,又赋予其适应时代的新活力。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不少创新尝试:用数字化技术将内家拳动作拆解成视频教程,让更多人能轻松学习;结合现代人的养生需求,开发适合上班族、老年人的内家拳养生课程;带着弟子参与国际武术交流,以正统的技法表演、深厚的文化讲解,向世界展现中国武术的真实魅力。在交流中,又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吸收国外优秀的体育推广经验,又坚决守住内家拳的中国文化底色,让世界看到的是“有根有魂”的中国武术。这些创新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传统武术更好地融入当下社会、服务大众——毕竟,能真正走进生活、帮到普通人的武术,才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数十年来,我守护着内家拳,也守护着对中国武术的一份初心。在我看来,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既要以中国化与传统化为根基——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核心,是筑牢文化自信与民族特色的前提;也要靠武术人主动找准方向,以正统传承破解行业乱象;更要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武术服务当下社会。正如我们多年来的实践所示,唯有守住根本、明晰方向、紧跟时代,中国武术才能摆脱乱象、焕发持久活力,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独特光彩。中国武术的未来,不仅仅在于有多“新潮”,而在于是否守住了“中国味”;不仅仅在于有多“出圈”,而在于是否能让中国人从中找到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作为武术人,我们既要当好传统的“守护者”,也要让武术让中国化、传统化的根脉扎得更深;也要当好时代的“践行者”,找准方向破解乱象,以创新服务当下大众。唯有如此,中国武术这颗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珠,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真正的光彩。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