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崩盘与人口萎缩,正在撕开城市财政的脆弱底牌。
一、全国地铁陷入巨亏
地一度被视作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早年间,北京地铁初步成网,成为首都的“地下动脉”,随后广州、上海紧随其后。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加码基建刺激经济,全国地铁建设进入了“跑步前进”的时代。十余年间,从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地铁如雨后春笋般铺开,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地铁线路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023年,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突破一万公里,覆盖近半百座城市,日均客运量超过3000万人次,地铁系统几乎成为大城市的标配。
然而,这场看似繁荣的地铁扩张背后,却逐渐暴露出巨大的财务隐忧。2024年初,深圳地铁披露全年亏损高达334.6亿元的消息震惊各界。这家一度被赞誉为“最会赚钱”的地铁运营商,曾凭借“地铁+地产”的盈利模式走在行业前列,如今却也陷入财务泥潭。与此同时,全国28个主要城市的地铁年报中,仅有福州与上海在获得政府补贴后实现盈余,其余26个城市无一例外地处于亏损状态。这并非个别失衡,而是一种深层次、结构性的普遍困境。
佛山地铁节能降本操作尤为刺眼,空调调温、灯光调暗、提前半小时收班,甚至全线压缩班次。官方说是“环保”,实际上不过是财政紧张下的无奈之举。全国性的地铁亏损现象已经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在城市基建领域的集中显现。
二、地铁为什么越来越亏?
1、高投入与高运维的双重压力,注定难以为继
地铁不是轻资产项目,而是一个“吞金兽”。从建设成本看,一条地铁线路的每公里造价通常不低于7亿元,一旦遇到老城区复杂地层、搬迁拆迁等问题,造价更是直冲20亿一公里,远高于高铁。更麻烦的是,这只是开始。投入使用后,运营成本同样惊人:电力消耗、人工开支、日常检修、设备折旧、系统更新、以及巨额的银行利息,每一项都是无底洞。
以北京地铁为例,其2023年账面上的财政补贴高达150多亿元,其中单是利息补贴就接近100亿。这背后反映的,不是某一座城市的个案,而是全国地铁系统普遍面临的结构性财务重压。简言之,修得起是一回事,养得起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我们过去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却忽视了“能不能持续”。
2、票价机制僵化,涨不上去也调不了
地铁作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其票价政策注定受限于民众接受度和政府形象考量。目前多数城市的地铁票价仍维持在2-3元起步,最高不过十元出头,远低于成本价,放眼全球也属超低水平。
问题是,地铁本就难以盈利,票价偏低无异于雪上加霜。但由于其公益定位,一旦提出调价,必然面临舆论反弹,政治敏感性极高。现实中,票价机制一旦设定就基本难以触碰,背后的逻辑并不是经济学,而是维稳逻辑。地铁票价不能市场化,意味着它无法像商业产品那样根据成本波动灵活调整,而只能不断依赖财政补贴输血。在财政本已吃紧的当下,这种模式越来越接近崩盘的边缘。
中国地铁行业曾普遍采取“轨道+地产”模式,以地铁带动周边土地升值,通过地上房产开发反哺建设与运营。其中深圳地铁与万科的合作堪称典范,凭此一度创造数百亿利润,形成“不是运营地铁,而是运营城市土地”的盈利模型。
但2021年起,房地产市场转向,成交萎缩、房企暴雷、地价下滑,直接击穿了地铁依赖地产回血的商业基础。深圳地铁因万科亏损被连累,武汉地铁地产业务收入暴跌97%,副业“造血”功能近乎瘫痪。地铁从“潜在的利润中心”变为“吞金的债务黑洞”。
三、政府无法输血,财政系统也撑不住了
过去10年,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高歌猛进,地铁即便持续亏损,仍能靠财政兜底维持运营。补贴额度之高令人咋舌:2023年北京地铁获得政府补贴超过150亿,几乎相当于其总运营成本的一半。
但2022年开始,地方财政全面进入紧缩通道。全国土地出让金断崖式下跌,教育、医疗、基层行政等刚性支出频现拖延。多个省市财政告急,教师工资、医生绩效补贴被暂停,甚至社保、医保也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来续命。
哈尔滨地铁二期规划在2024年被国家发改委直接驳回,理由是“债务率过高”,高达893%。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无底线补贴者;地铁系统过去靠财政输血的模式已到临界点;城市运营机制必须重新调整边界。
涨价难、裁员不可行、减班影响出行,地铁一旦失去政府支持,其财务崩塌的连锁反应或将波及城市运营全局。
四、人口结构的变化让地铁更难盈利
地铁困局背后还有一块结构性问题,人口趋势的全面逆转。
第一,出生率断崖。2024年全国新生儿数量仅900多万,创近百年新低。年轻劳动力锐减,未来可支撑地铁通勤需求的人口基数在不断缩水。
第二,老龄化加剧。 60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攀升,2025年预计突破3亿人。老年人出行频率低、支付能力弱,对地铁需求不足以支撑其高成本运营。
第三,青年失业率高企。 非官方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或超过15%,大批年轻人“躺平”状态下,交通需求缩减。骑行替代、远程办公等趋势,也使地铁通勤流量逐年下降。
一边是地铁线路越铺越多、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一边是日常客流下降、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这个剪刀差迟早要撕裂系统。
五、城市扩张的停滞,公共服务也面临系统性收缩
地铁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更大的考验来自城市整体公共服务系统的持续性问题。一个地铁系统亏损尚可补贴,但当公立医院、基础教育、公交、垃圾处理、养老服务、图书馆文化场馆都开始出现财政供给紧张的征兆,整个城市结构已逼近极限。
城市的发展曾依赖“先建后补”模式,靠高增长弥补赤字。但当前的经济环境、财政结构与人口趋势注定无法支撑这一模式继续运转。
不少城市已悄然开始削减公交班次、合并学校、精简医疗岗位、停建文化设施,这些不是孤立决策,而是系统性收缩的必然结果。
地铁之困,映射的是整个城市财政能力、治理模式、发展逻辑的困局。
地铁亏损,折射的是未来城市的命运
从表面看,地铁亏损只是企业经营失败;但本质上,它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停滞的信号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一旦失去财政支撑而无法自转,代表的是人口、经济、政策与结构全面错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