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圣地
作者:孙武军
宁波地处江南海滨,百姓历来耕读传家,水陆经商,民风乐惠,略显文弱。可毕竟古越之地,神秘难测。突然武风劈空而来,出现了一代武术宗师,出现了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内家拳,出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武术文献。水一样的宁波,竟是武林圣地。
康熙八年(1669)二月,黄宗羲忽得噩耗,挚友王征南因长子病死,悲伤过度,于二月初九日去世,年仅五十三岁。他悲痛不已,想起九年前在宁波,与征南相谈甚欢。当时,征南谈起内家拳的历史源流、功夫特点,不无惆怅地说:"今人以内家无可眩曜,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黄宗羲看征南忧虑,答应为他写一篇文章记叙内家拳源流,但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写成。忽忽九年过去,征南竟突然走了。黄宗羲终于提笔,写下《王征南墓志铭》。
《王征南墓志铭》开头就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次出现"内家""外家"之说,对中国武术史和武术理论贡献重大。而这内、外家之说,应该来自王征南。
王来咸,字征南,祖先从奉化迁宁波,世居城东车轿街。征南拜甬上内家拳大师单思南习拳,思南尽授精奥。后参军,以射箭绝技"七矢破的"被任为临山把总。清军攻入浙东后,征南加入钱肃乐的抗清队伍,称"百夫之特"。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被授都督金事、副总兵官。
征南机警过人,虽怀绝技但不露锋芒,非遇十分危急的时刻,绝不轻易出手。一次,他在夜里出去侦察,被清兵拿获,反绑在廊柱上。他悄悄捡起一块碎瓷片,割断绑缚的绳索,掏出怀中的银子抛出去。趁看守的士兵相互抢夺之机,征南就逃了出去。几十人追赶他,最后都被他打倒在地,爬不起来。
顺治三年(1646)六月,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王征南潜回故里,仍秘密参加反清活动,但都失败。他隐居东乡的宝幢,锄地担粪,以种田为生,终身素食明志。
王征南的绝技是射与拳,拳最为精。凡与人搏击必击其穴,有死穴,有晕穴,有哑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毫发不爽。有次,有一个恶少侮辱他,被他击穴,这人数日尿不出来,只能登门谢过,征南才为他解穴。有一个征南的老友,出重金让他去杀其弟,征南说:"你这是把我当成禽兽了。"
征南没有读过书,但他与士大夫谈论,温文尔雅,根本看不出是一个粗人。黄宗羲的弟弟黄宗炎曾带他去见钱谦益。当时黄氏兄弟秘密联络钱谦益进行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王征南参与其中,并暗中保护宗炎。虽然黄氏兄弟和钱谦益的策反工作未能成功,但征南为能见到文坛宗师钱谦益而沾沾自喜。
王征南与黄宗羲一起参加抗清斗争,又仰慕宗羲的学问,两人结为挚友。黄宗羲年轻时任侠,懂拳法,对王征南的武功非常欣赏。正好儿子黄百家不习科举,喜欢武术,于是就让百家带着粮食至宝幢,向王征南拜师学艺。
百家来了,王征南非常高兴。内家择徒历来极严,有五不可传。今得百家,他的绝技不至于失传了。他在宝幢宅旁的铁佛寺授拳。后来百家回忆当时情景:"方余之习拳于铁佛寺也,琉璃惨淡,土木狰狞,余与先生演肄之余,浊酒数杯,团圈绕步,候山月之方升,听溪流之呜咽。先生谈古道今,意气慷慨。"百家将师父所授的内家拳法全部记下来,并且自己加了诠释。征南见了,笑着说:"我终身习拳,还往往费神追忆。你怎么把拳法记得这么简单?恐怕你日后学艺不精啊!"
王征南对百家说,外家以少林为盛,其法跳踉奋跃,会失之疏漏,往往为人乘隙而入。而内家其法主要防御,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祖师张三峰精于外家少林拳术,从中翻新,创出内家。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王征南欲将毕生武学都传与百家。可是,当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四海太平,黄宗羲认为习武已无任何前途,担心儿子放荡不羁,成为少年无知之徒,就敦促百家弃武从文,学为科举。后百家为国子监生,随万斯同进京参加《明史》的编撰。他传父学,成为浙东史学派大家。
黄百家对他18岁时在铁佛寺跟随王征南学拳,终生难忘。师父去世后多年,他写下《王征南先生传》,回忆他习拳未精,就离开师父到宁波城西白云庄的证人书院读书。王征南入城,还到书斋中看望爱徒。一谈到武艺,就告诫他:"拳不在多,唯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此时的黄百家心思全在科举上,先生苦口婆心的讲授他只是勉强听着,早已没了昔年练武的兴致。而眼前的先生,"贫病交缠,心枯容悴而惫矣"!王征南去世后,黄百家深感自己辜负了师父,沉痛地说:"先生之术,所授者惟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为广陵散矣,余宁忍哉!"庆幸的是,他在传记中记下的师父所教拳法,是迄今唯一可见的有关内家拳法的记载。
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记载了内家拳的源流:"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三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后传入浙江温州,又传入宁波。明嘉靖间(1522-1566)张松溪最为有名。松溪徒弟中,叶继美功夫最好,单思南是继美的徒弟。王征南正是张松溪的三传弟子。
张松溪在宁波武名远扬。万历年间(1573-1620),内阁首辅沈一贯辞官回到家乡宁波,他亲自走访张松溪的徒弟,研究、阐释松溪拳奥秘,写下一篇《搏者张松溪传》。这是有关内家拳可见的最早文献。
张松溪是"衣工",也就是裁缝,其师叫孙十三老,住宁波大梁街。松溪有些清瘦,"沉毅寡言,恂恂如儒者"。当时张时彻为甬上文人领袖,请松溪赴会,他昂然坐在上首。松溪拳法直截了当,一击制胜。一次,他看一位矛师在练武,矛如游龙,眼花缭乱。矛师得意地问松溪:"怎么样?"松溪说:"我不知道。"徒弟们又问松溪,松溪说:"刺就刺,比画来比画去,意念就乱了,还能刺中吗?"
嘉靖年间(1522-1566),浙东沿海倭寇猖獗,宁波籍名将万表招募少林僧兵抗倭。少林僧闻知张松溪的大名,便有七十余人来到宁波,要见张松溪。张避而不见。其实张松溪也想见识少林功夫,便悄悄来到少林僧兵住宿的迎凤桥酒楼。他偷看僧兵习拳,不觉笑出声来。僧兵发觉后,就要与他比武。"张衣履如故,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张稍侧身,举手而送之,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松溪这一招,就是内家拳以静制动的"弃物投先"。
张松溪与少林僧兵比武的故事传遍武林。民国时武术史专家唐豪认为,这个故事纯系杜撰。那时唐豪没看到沈一贯的文章。
晚年时,张松溪一次踏青郊外,一帮小青年请他打拳,他怎么也不打。等他回家过城门时,小青年们把他关在月城中,然后求他说:"现在没人看到,请您露两招吧。"松溪不得已,就答应了。城门里多圆石,大的有数百斤,他就叫小青年垒上三块石头。松溪用手扶住,说:"我七十老人了,没什么用,如果能直劈到底,供各位一笑,可以吗?"说完,他"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这里用的是单手劈石的硬功,类似少林的大力金刚掌。可见张松溪不保守,在内家功夫外,也学习外家功夫。这也是不露内家真功。
张松溪终身未娶,一生孝敬母亲。他择徒极严,所教仅两三人。松溪有五字秘诀:"勤,紧,径,敬,切。"前三字是其师孙十三老所授,后两字是他加的。"敬",就是"勿露其长";"切",就是"千忍万忍"。可见其戒心。而三传至王征南,五字秘诀为"敬,紧,径,劲,切",只一字之差。
黄宗羲在写《王征南墓志铭》时,又想起曾经的一幕:一天,他与征南去天童寺。有个僧人叫山焰,力气很大,四五个人都按不住他的手。他想与征南比试一下,可刚靠近,征南一应手,他就突然痛得扑倒在地。"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黄宗羲以此文,终不负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