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的弄堂里有一家外地人,是收废品的,破烂王。
日前,收废品的老板娘去垃圾站丢垃圾,那是他们在收购来的废品中拣出来的无用的东西,丢到垃圾站去。
其中有一只竹器,里外满是泥尘,灰头土脸,看不到颜色;因为既不是铜铁金属,又不是塑料制品,没有回收价值,属无用之物,所以就要将其当作垃圾丢弃了。我妻子看到了说,“老板娘,这些垃圾你去丢掉啦?这个东西不是还可以用吗?”老板娘说,“这没有用了,你觉得有用就送给你。”
于是,我妻子就把这个满是泥土尘埃的竹器清洗干净了,发现是一个很精巧的竹编制品,说它是精美的工艺品也可以。如果请竹匠师傅做一只,一天功夫还做不出来。
这个竹编制品叫做【鞋底白篮】。


从前,上世纪50年代之前,商品生产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消费水平没有现在那么高,每家每户都是自己做鞋子穿的。过去的妇女一年到头没有空闲的时间,一有空就动手做鞋子了,一家人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如果全家有5口人,每个人一年穿2双鞋子,那么一年就要做10双鞋子,工作量是很大的。
当时的妇女们为了把一双鞋子做出来,也真的是不容易,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先要搜集废布,剪成鞋底那么大小,厚厚的叠成两块;接下来是用针线密密麻麻的纳起来成为一双鞋底,裁去边,弄光滑;做鞋面;把鞋面、鞋底绱在一起......这要经过许多道手续,花很多功夫才能完成一双鞋子的制作,要用到好多工具和配件:剪刀、钻子、针、针夹、抵针、裁刀、鞋样、鞋面布、鞋口布条、粕、鞋带、搭扣、揿扭......等等,而鞋底白篮就是盛放这些制鞋工具及配件用的。所以,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鞋底白篮。 女子出嫁的嫁妆里总是少不了一个鞋底白篮。
时代不同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哪里还有在自己家里做鞋子穿的?所以现在鞋底白篮就用不着了,也就难得看到了。
不知道博物馆里有没有收藏这个鞋底白篮?如果博物馆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捐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