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何不是张松溪所传的内家拳
宁波财经学院内家拳研究小组 皇甫贤昌
一、引述
清末民初有人将近似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归为内家拳,把以少林拳法为主的拳法,称为外家拳。
时值今日,虽有唐豪、康戈武诸多名家考证,此说法不科学,但仍有不少附会之说。为进一步正本清源,溯清中华优秀武术文化源流,以太极拳为例,从名家论说、古籍记载、传承人体系等角度再做一系统考证,以区分真正内家拳与其他拳种。
内家拳是一种拳术,曾用于抗倭抗清,并在寺院中操练,在家族内承传,深悉民族大义,一度又竟然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如今,被列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保护,中国地理杂志称其为【当代中华武术十大门派之一】。
这就是源于内家拳,一个武林的传奇故事。
自古以来,在武术界,门派、门户之争并不罕见,这一点,内家拳并不例外。大家辩得面红耳赤,就是为了一个“正宗”。然而,世间万物,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谓“正宗”,必须有翔实的史料,经得起大家的推敲,更要有深厚的实力为之证言,这些特质,“内家拳”全部囊括。

唐豪《太极拳与内家拳》(2008,唐豪文丛,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唐豪是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是迄今为唯一一位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做过系统整理的学者。
他认为“近人著作,每言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若用顾颉刚治古史之法,追溯其本源,则张三丰之历史,完全出于层累地编造而成。”“远在清初之人,而述一或宋或元或明之张三丰,安望其来历之不谬乎?况黎洲于《王征南墓志铭》中,绝未言三丰之拳,即为太极。百家于所著《内家拳法》中,明言为六路、十段锦上内家拳,假托附会者,亦可休矣。”他指出明史中的张三丰之所以被称为仙人者,实成祖隐访建文帝时所编造,将明史《胡濙传》、《郑和传》以及《方会传》所记张三丰事迹,合百读之,当知吾言为不易也。
张三丰实一道士,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不可能是仙人,也根本不会武功。成祖之访求张三丰,实与隐察建文帝也。
内家拳六路歌诀云: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打法如: 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弃物投先,推肘捕阴······
《太极拳经》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打法如: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披、闪、担·····
松田隆智论说考证
松田隆智(日本)《中国武术史略》(1984,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松田隆智认为:大部分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和无极拳一类的拳法的人们,都附会这个毫无根据的“内家拳的祖师爷是张三丰”的说法,自称为“内家派”、“武当派”,其实这些拳术和内家拳无论是技术或名称都完全不一样,毫无关系。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论说考证
康戈武《关于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报告》一文,连载于《焦作日报》2016年4月28、29日第三版《讲坛》在《关于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报告》说:“明代的内家拳与太极拳间不能画等号”。他列举的依据如下:据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其中包括两个套路,名为《六路》《十段锦》。首先这与太极拳的套路名称不同。从《内家拳法》中记载的动作名称来看,也与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同。 其次,从技法要领来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内家拳法》将“迟缓”“双手齐出”列为“禁犯病”。然而,太极拳强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套路练习时还注重“动作缓慢”,并有着“揽雀尾(按)”“如封似闭”等双手齐出的动作。第三,从与人交手时的制胜功夫来看,两者也不相同。内家拳注重打击穴位和要害,《王征南墓志铭》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太极拳虽也有打穴击要的方法,但不追求“凡搏人皆以其穴”。
内家拳还注重硬功练习。《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觔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二。”被作为内家拳核心技术和功夫的这些内容,在太极拳中没有,或者说太极拳不注重这类方法。
三、内家拳相关书籍记载考证
(一)《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1669年)和《王征南先生传》(黄百家,1676年),此二史料未涉及太极拳与王征南及内家拳的任何关系。
1. 《王征南墓志铭》 开篇就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一说法也为日后武术界内外家之分增添了许多谜雾。文中明确了张松溪、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的师承关系。
2. 《王征南先生传》 注:清代张潮辑《昭代丛书》,收录有黄百家《内家拳法》,其实是以百家之《学箕初稿》本之《王征南先生传》,芟其首尾,略加删节,更名而来。 黄百家说到宝幢铁佛寺向王征南学拳,有遗迹可考,其中应敌打法: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弃物投先、推肘扑阴、弯心杵肋、舜子投井、剪腕点节、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绾肘裹靠、仙人照掌、弯弓大步、兑换抱月、左右扬鞭、铁门闩、柳穿鱼、满肚疼、连枝箭、一提金、双架笔、金刚跌,双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回把腰等,在夏宝峰挖掘整理后的“落路架、顺风锤”等套路中仍然清晰可见。 其文末:“独是先生之术,所授者惟余,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为广陵散矣。”此说又给后人造成内家拳已失传的假象,也给其他拳种有了附会的机会。
(二)《搏者张松溪传》(沈一贯,1531-1615,明代,《喙鸣文集》)和《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曹秉仁,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此二史料均未谈及张松溪与太极拳的任何关系。
1.《搏者张松溪传》 “我乡弘正时,有边诚,以善搏闻。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曰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麤戆。张则沈毅寡言,恂恂如儒者。”明确张松溪为沈一贯同乡宁波人。文中记录了张松溪与少林僧兵交手胜出一事,记有:“张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 ”闻张之受于孙(即孙十三老)惟前三字。後二字张所增也。“
2.《张松溪传》 “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表明五字秘诀及原始内家拳标志之一。
(三)《中国武术百科全书》(199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由黄百家《内家拳法》记述来看,这种内家拳与当今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迥然有别。太极、形意、八卦等,因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一大派系。······虽然这些拳种与明末的内家拳一样主张”以静制动“,也往往溯源于张三丰,但实际上已完全是一全新的内家拳系,与明末的内家拳并无联系。” “关于太极拳起源,据唐豪、徐哲东等武术史家考试: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陈王延所创。现在大多数人同意唐豪的观点。”
(四)《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2014,宁波出版社)
该志根据前面史料进一步表述:明嘉靖张松溪传叶继美,一支传单思南到黄百家;另一支传陈贞石至奉化夏枝溪,直至国民教官夏明土,隐踪奉化民间,代代伟承不息。18世纪后因内家拳师多参与反清复明起事,清政府下令禁练内家拳,故此法隐踪奉化民间300余年。2004年,奉化剡源夏氏内家拳第十一代传人夏明土之孙夏宝峰打破秘传禁规,携祖传内家拳在宁波海曙公开招收学员办班传技。 剡源夏氏复兴的内家拳种类有落路架、顺风锤、推扳手、内家醉八仙、行字七十二、雷公飞行腿、三十计拳、小九天(阴阳十八法)、十二成一、龙形圣手-盘打等。
四、内家拳传承人体系考证
自有史可考算起,内家拳祖师爷当属明嘉靖间的张松溪,《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他“技集大成,开五字诀先河,汇拳技阴阳十八法。”
1.《王征南墓志铭》记录的内家拳传承张松溪→ 叶继美→吴昆山→李天目→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弘、徐岱岳、周云泉→卢绍岐、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 陈贞石→董扶舆、夏枝溪 、孙继槎→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
王征南曾参与反清复明,救过张煌言;其徒黄百家记载《内家拳法》。非入室弟子不传,故为密传内家拳。
2.第十三代传人夏宝峰梳理的夏家内家拳传承
第一代 张松溪
第二代 叶继美
第三代 陈贞石
第四代 夏枝溪(又号继溪)
第五代 畸山夏氏鼎字辈族人,剡源夏氏第一代清流太公 (字鼎贵)
第六代 剡源夏氏第二代震字辈,夏龙本先生
第七代 剡源夏氏第三代,夏升千先生
第八代 剡源夏氏第四代,清国学生夏必贤先生
第九代 剡源夏氏五代定字辈族人,夏定孝开堂授拳
第十代 剡源夏氏第六代高字辈,夏高云开教房
第十一代 剡源夏氏第七代族人明字辈,夏明土先生、夏土明先生
第十二代 剡源夏氏第八代传字辈,夏传龙先生
第十三代 剡源夏氏第九代,夏宝峰先生
至第十一代传人夏明土,内家拳被尊为国术,其阐述:然一切武器工具无非吾手之力,加长加硬而已,吾家传之行字拳书,世称无上秘法,有行家之意,上乘之传。他指出夏家祖训“克绳祖武、行侓自强”,行健自强之法有二,一曰读书,一曰学拳,读书明理,学拳知勇,万法归宗皆自强之法。
“其会聚了法(阴阳)、理、医、易、兵五事为一体,知之修炼,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妙用真功,包涵总括,尽收其中,实为天地所珍秘,进则可为治国平天下之用,退则当作修身齐家之策。”
总之,内家拳与太极、形意、八封等应该区分开来。原始“内家拳”仅是宁波一带流行的地方拳种,张松溪、王征南、黄宗羲、黄百家、夏枝溪皆为宁波人,黄百家学拳的铁佛寺亦在宁波。
内家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主要标志为“敬紧径劲切”五字秘诀、小九天(阴阳十八法)、十二成一。自张松溪始,其传承脉络清晰可考,内家拳术基本成型,故后人尊张松溪为内家拳为祖师爷。1669年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首次提出“内家”之说,实意为行家里手之意,并以此命名此拳种。
历代弟子中,幸有奉化夏氏一枝历有持续传承,至夏宝峰为第十三代,经其挖掘整理,内家拳得以重见天日。经张如安教授等专家考证,渊源流正,其五字秘诀、小九天、十二成一等功夫正是夏家祖传主要内容。
文章摘自于【鄞州文史——第二十八辑】
所谓内家拳,原本只是一种具体的拳术,昔日也称剑术、俗名鹅头颈拳。内家拳这一名称最早出自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他在康熙八年(1669年)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一文中,对中华武术分为内外两家作了阐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黄氏不但将内家拳与少林拳并称,而且言辞之中还褒扬了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即扑”“得其一二者,足以胜少林”“世以拳以先生为最”的特点和优势。
黄宗羲早年参加抗清运动,曾有一段“游侠生涯”。他与反清复明的志士、内家拳传人王征南交情颇深,可谓英雄相惜。反清复明失败后,黄宗羲返回家乡,开始在宁波白云庄等地讲学,开创浙东学派。可能在那段抗清时间,他结识了侠肝义胆的王征南,后还让其儿子黄百家拜其为师,学习武术。而据考证,当年学武地点就选择在不易被人察觉的鄞县铁佛寺。
铁佛寺,是一代大儒,《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的家庙,在今鄞州区五乡镇同岙山谷。原有一座3米多高的铁制坐佛像,寺院也因此名为铁佛寺。王征南奉化人,后来定居宁波车桥街。他跟随内家拳从征关白的老乡单思南学艺,并且得单师绝传。而单思南是内家宗师张松溪的再传弟子。
王征南死后7年,黄百家根据师父所授,著有《内家拳法》一书,该书也是有关内家拳公开的最早史书。据资料记载,王征南一生收徒甚严,内家拳只授给了黄百家,遗憾的是到黄百家手上没能传播下去。黄百家在他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沉痛地说:“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成广陵散曲矣,余宁忍哉!”按此说法,单思南系的王征南内家拳从此失传了。另一方面,历史上内家拳在武术界声威远播,但由于在反清复明的宁波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内家拳的高手,所以清王朝下令禁止练习内家拳。
这样一来,武术界和学术界都曾以为内家拳已经失传。后人又将近似于内家拳风格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尤其是当太极、形意、八卦等被统称为内家拳后,导致了人们对浙东地区正宗内家拳的错位,就其社会影响力就更鱼目混珠了。
从明末清初王征南传内家拳于黄百家之后,内家拳隐踪民间达三个半世纪之久,几乎湮没,直到本世纪之初,这一古老的上乘拳术才又重见天日,再度震动武林,这其中,张松溪第十三代传人、内家拳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先生居功至伟。
内家拳及其事迹也受到《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文化报》和《海峡卫视》、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走遍中国》栏目等的广泛关注和传播,被评为“中国武术十大门派”之一,志在使名闻武林五百年的内家拳重辉武林、享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