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蔡龙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幼年练武的时候,听说中国的武术有“内家”和“外家”之别,但究竟什么是“内家”,什么是“外家”呢?我总搞不清楚,困惑不解。后来年岁稍长,读了一些古人撰写的文章,听了一些专门家的议论,慢慢地才知道了武术分“内家”与“外家”的起端,以及“内家”与“外家”的特征。
原来,中国武术分“内家”与“外家”之说始于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康熙八年 (1669年) 他为浙东武术家王征南先生撰写的《王征南慕志铭》说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里更说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由那时候起,中国的武术被黄氏父子绝然地别为内外两家了。
“内家”与“外家”有什么区别? 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这在黄宗羲先生的文章中以及后来的一些自称为“内家拳”专门家的文章中,都已说得明白,归纳起来有三个:其一,“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拳术为“内家”;“主于搏人”,“先发制人”的拳术为“外家”。其二,“以柔克刚”,主柔的拳术为“内家”;主刚的拳术为“外家”。其三,讲究“内功”,善于调理内在的气息运行的拳术为“内家”;主于锻炼外在的形体素质的拳术为“外家”。
从古人和后来的“内家拳”专门家的文章中,还使我知道了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即是“内家”;而少林以及凡是具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等招势的拳术,都被别之为“外家”。这就更具体得多了。可是细细地想来,我又觉得对被“内家拳”专门家们所规定的区别什么是武术“内家”与“外家”的那三个特征,还有许多费解的地方,觉得中国武术别为内外两家的这种理论,似乎不是那么十分站得住脚。
我想,既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武术“内家”的特征,在敌我双方角斗较技的时候,总是“主于御敌”处于防御的地位,让对方先动手发招进攻,而后乘之。果真如此,那么在太极拳推手比赛的时候双方都是“内家”那个先发招的,或是讲究“搭手即发”的,还算不算“内家”?
由此而又联想到生活实际里的打斗,敌我狭路相逢,彼此拉开架势,可是遇巧双方又都是武术“内家”,谁都不愿“主于搏人”,你等我先发,我等你先动,谁都想“后发制人”。那么,这场打斗又怎么能打下去呢?
其实,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也并非没有“后发制人”的招数,试看“少林罗汉十八手”,其中的“一条椽”、“硬开弓”、“架梁炮”、“僧敲钟”“披身锤”、“拗鸾肘”、“劈柴势”、“僧推门”、“金勾挂”、“扫荡腿”、“鹰掐嗦”、“持篮势”、“扭缠丝”、“降龙手”、“僧缚虎”等十五个招势,都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的拳法。
至于被称之谓“内家”的拳术,也有他“先发制人”的拳法,例如“形意拳”在“八字诀”中对“敏”字的要求是:“.....手要敏,如扑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既要求“先发制人”能说“形意拳”它不是“主于搏人”的拳法吗?
要说敌我双方角斗较技的胜负,其关键恐怕不在于“后发”或“先发”,而是在于得气、得时、得机、得势。“气以实志”,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所以说相搏较技“以勇为先,以气为决”。怒发气生,则目无锋刃,故得气者胜。得时,“见利不失也”。双方角斗相搏,有利于我时不能狐疑不决,犹豫则失时,失时则败。因之相搏较技讲究“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胜负之分,“得在时,不在争”。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也”。角斗相搏莫“神于得机”,“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大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须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胜。“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得势,“顺其势也”。“其因势而利导之”,不相违阻,“逆阻则失势”,失势者败。
不管是什么家,双方角斗较技总是有一方先发招的,招有虚实,一招发出,既可以由实化虚,也可以由虚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随机应变,先发招的可以变化,后发招的也可以变化,哪有因“内家”、“外家”之别而拘泥于谁先动手发招的。
至于“以静制动”任何使拳之家对“静”的理解均都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在角斗相搏时,“主动”、“主于搏人”,是属于战略的范畴;而“主静”、“主于御敌”,是属于战术的范畴。因之古人说:“善用兵者有进无退,虽退所以成进,有先无后,虽后所以成先有速无迟,虽迟所以成速;有战无守,虽守所以成战……”(《潜书》)。动静的运用是根据时、机、势来决定的,该动时就要动,该静时就要静,“应动而静则养敌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主于御敌”来规定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为武术“内家”,而别少林等拳术为武术“外家”,此一说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我又想,以主柔的拳术为武术“内家”,以主刚的拳术别之为武术“外家”,那么,主于“亦刚亦柔”的拳术又是什么“家”呢?有许许多多的使拳之家,都是主于“亦刚亦柔”的,他们认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在拳术里应该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所谓“不柔不刚”,是说不能“太柔”,不能“太刚”,“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刚柔宜取“中和”。
因而在这许多的使拳之家中出现了“刚发乎内,柔制乎外”;“外若优柔,中实刚劲”;“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定心神”等等的论说,好像还没有一家是专主于刚的。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也是这种讲究“软如棉,硬如钉,软能克硬,硬能克软”,“遇软须硬进,遇硬须软磨”,主于“刚柔相济”之家佛教禅宗原本有“柔者性之体,刚者性之用”的“刚就柔”“体用”之说,少林是禅宗祖庭,其武术已禅宗的“体用”之说作为技术的理论指导,是完全可能的。事物总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辞》。我想专一地主于刚或柔的拳家,是不会有的。
有的专门家说,使拳之家都讲“刚柔相济”,但总有偏重于刚或偏重于柔的,别少林为“外家”,只是说他“偏重于刚”而已。照这样说,是不是所谓“内家”也是主于“刚柔相济”,只是“偏重于柔”而已呢?“偏重于刚”和“偏重于柔!”两者是相比较而言的,拿常见的一般的少林拳术与常见的一般的太极拳相比较,的确少林拳术是偏刚了一些,太极拳术是偏柔了一些假设偏刚的拳术就得别之为“外家”,那么,拿陈氏太极拳和杨。吴等式太极拳相比较,显而易见,陈式太极拳不是偏刚一些了吗?是不是也该把陈式太极别为“外家”呢?拿太极拳和形意、八卦相比较,似乎形意又比陈式太极更偏刚了一些,八卦比太极也快了一些,这是不是又应该把形意、八卦也别之为“外家”呢?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拿王征南先生的“内家拳”和太极拳相比较,似乎王征南的“内家拳”也应该别之为“外家”了,因为在“内家拳”里面有摔跌动作“金刚跌”,摔跌的动作,不能偏柔吧?有点穴的动作,点穴如果没有一点偏刚的指力,恐怕也是难以收效的如此首创武术“内家”之说的“内家拳”在与太极拳相比较之下,居然也是“偏重于刚”的拳术,按原则办事,也应更名为“外家”。
中国武术,在长、短两类的拳术中,有工、行、醉、绵、劲、别等六种体势。其中的绵体拳术,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绵绵相连,就主于偏柔而其中的劲体拳术,使气鼓劲,骨刚筋粗,肌睫隆凸,阳刚外露,就主于偏刚。在一家的拳术里,或者说是一个拳种里,会有主于偏柔和主于偏刚的几种不同体势的拳术并存,以我所见到的、学过的少林武术为例吧,“金刚伏虎”就是少林武术中偏重于刚的劲体拳术“少林心法罗汉拳”、“少林功”就是少林武术中偏重于柔的绵体拳术。不仅如此,即使是一套一招一势,端庄势整的工架体势的拳术,同样也是可以把它演练成奔放飘洒,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形如酒醉似的醉体拳术的。在一家拳术里,有着主于柔和主于刚的许多拳术路数并存,而一套拳路又可以练成这样的或是那样的不同的体势,那么,这一家拳术究竟算是“内家”呢,还是“外家”?越想就越是觉得以主柔的拳术为“内家”,而别其他主于“亦刚亦柔”的拳术(因为实际不存在纯刚的拳术)为“外家”,这一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我又想到以是否善于调理内在气息的“内功”来分为“内家”与“外家”的说法上去了。这可是黄宗羲先生所没有提及的,而是后来的专门家所提出的原则。既然武术“内家”是以内功练气见长的,那么被别之为“外家”的拳家当然是被认为不善于调理内功气息的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被非常明确地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却偏偏也是主于修内练气的。请看《嵩山少林拳法》一书,里面提到“养气不离性,炼气不离命”,“上气下压,下气上提,上下会合,阴阳归一”,“气要走平”,“内要提气外要随”,“拳把若不知炼气,总有仙着不足恃”,“实自虚处生,气自丹田吐”,......是十二分地强调内功炼气的。
再看一看少林的龙、虎、豹、蛇、鹤“五拳”:“龙拳”练神。解曰:练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沉丹田,遍体活泼……”;“虎拳”练骨。解曰:练时须鼓实全身之…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蛇拳”练气。解曰:气之吞吐抑扬,以沉实静柔为主......”;“鹤拳练精。解曰:……练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闲志暇,手心相忘·.....”。五拳之中,除豹拳没有提到炼气之外,其余四拳都强调了炼气。这能说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不讲究内功、不善于调理气息吗?
另外,据说“内家”的拳术是与调息、凝神、静虑、守丹田的道家静修相结合的。果是这样,那也应该允许别被之为“外家”的拳术与佛家的“定慧双修”相结合。佛家的禅,梵语为“禅那”,意是坐禅静虑。禅宗的“坛经》教人“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道家的静坐炼气,佛家的坐禅调息,难道说一是炼内、一是炼外吗?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他强调炼气调息,是与“神功”分不开的。谁能说少林的拳术不讲究“内功”呢?看起来以炼气调息的“内”与否来分别为武术“内家”与“外家”,此一说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了。
黄宗羲先生和一些专门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人。对古人和贤者,我是十分尊敬的,丝毫也不敢有冒渎的地方。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古人和贤者所说的一切,恐怕有些也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在武术“内家”与“外家”之别的说法上,他们就难免不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了。
编者按:蔡龙云先生是夏宝峰先生(内家拳第十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掌门)儿时就非常仰慕的“英雄人物”,少年时代便英雄虎胆,是当代的武林泰斗,对武术的起源,性质分类,内外家,教学法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论武术的内家和外家》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篇比较有名的文章刊登后,也收到了很大的反应。正因为这篇文章,使夏宝峰先生与蔡龙云老先生,也使四明内家拳与蔡龙云老先生有了不解之情。“武术本无内外家,功夫无非形与气,内家拳要做到的是和合一气”。“内家是行家之意,上乘之作,故谓内家。”这里不得不佩服蔡龙云老先生慧眼独具,2004年,夏宝峰先生想为四明内家拳出点份内的力,于2004年6月27日,夏宝峰先生与其弟子刘其海等专程到上海蔡龙云老先生家拜访(见新闻动态)。同时专程带上四明内家拳内部资料,并对内家拳进行演练和讲解,蔡龙云老先生看后喜颜于表,蔡龙云老先生说: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写过一篇综合当时一些内外家之分的文章。看了此次夏宝峰先生提供的一些关于内家拳的资料,蔡龙云老先生在内家拳的演练和解说后,感叹地说:“真正的内家拳原来有专门的拳术,原来总以为失传了,只能在黄百家的内家拳谱中少有记载,今生总算有幸见到了,我早期的内外家之说确是陷于资料的缺陷……我也在想,内家拳的这个东西,武术到了一定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有人说我的华拳是外家拳,可我从来没说过它是属于外家拳的……其实武术根本没有什么内外家之说……”也解决了多年来论武术内外家的困惑不解。2004年12月10日至13日,浙江省涉外传统武术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上,蔡龙云老先生又提交《武术内外家论》,同时大会方补充说明了四明内家拳的重要性。此后,夏宝峰掌门与蔡龙云老先生经常保持联系,蔡龙云老先生专门在上海题字“内家拳”赠予夏宝峰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