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视,俗称“老花眼”,是最常见的视力问题之一。过去,老视常与中老年人群绑定,而如今,受长期近距离用眼、电子屏幕过度依赖等因素影响,老视出现年龄明显前移。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沈丽君教授指出:“不少人从40岁后便逐渐出现老视症状,工作与日常生活因此受困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此背景下,临床上老视诊疗需求持续攀升。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沈丽君教授 沈丽君教授介绍了一例典型病例:韩老师是一名快退休的中学物理老师,她本身是高度近视,还伴轻度白内障,过去勉强能通过两幅眼镜应对用眼需求。但随着年龄增长,老视情况加重,多重眼部问题叠加。驾驶出行、日常教学、批改试卷、电脑备课,远近戴镜切换等对生活工作带来了困扰。 沈丽君教授表示:“老视患者中不乏韩老师这样的职场骨干、家庭支柱,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应对电脑办公、商务接待、会议洽谈,生活里也离不开手机阅读、家务劳作、自驾出行等场景,远、中、近全程清晰视力近乎成为‘刚需’。然而,老视不仅会导致看近处物体模糊不清,更常伴随明显的视疲劳,如眼干、异物感、沉重感、流泪等。这些不适不仅会干扰日常工作节奏、降低办事效率,更可能让患者产生烦躁情绪、加重身心负担。若再叠加白内障、近视、散光等其他视力问题,影响会更为显著,患者的视力改善愿望也会更加迫切。” 为精准匹配老视患者的多元需求,现代眼科已发展出多种解决方案,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设立了“老视诊治门诊”,提供个性化老视诊疗服务。从具体方案来看,老视度数较低或更倾向传统矫正方式的患者,可选用单光、渐进框架眼镜;老视伴有白内障、有脱镜需求的患者,则可选择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手术这一进阶方案。沈丽君教授解释道:“手术方案适用于外出旅游、或是工作繁忙的企业老总等受老花眼镜束缚不便的人群;有个人形象管理需求的人群;以及本身伴有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叠加老视后需远近换镜的人群。但是否适合也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个性化方案。”
沈丽君教授与患者进行沟通 随着眼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人工晶状体的迭代升级,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手术越来越成为满足现代人更高视觉质量需求、解决老视问题的更优选择。韩老师正是这一手术的受益者。诊疗过程中,考虑到她职业及生活场景中对优异视力的需求,沈丽君教授经全面评估,最终为她植入了平板四襻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韩老师的远、中、近距离视力分别恢复至1.2、1.0和1.0,高度近视、白内障、老花问题被彻底解决。她直言“欣喜若狂”,更感慨“第一次看得这么清楚”。 沈丽君教授总结道:“得益于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应用,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手术能精准对接不同老视人群的矫正需求,帮助患者实现清晰的远、中、近全程视力。比如单纯老视患者,不仅术后无需依赖眼镜,且随着年龄增长,也不会再受白内障困扰;若患者同时伴有白内障或屈光问题,通过这一手术还能‘一术多效’;即便患者此前做过近视激光手术或ICL植入术,通过先进设备精准测量、多种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综合评估是否合适,并配合针对性的手术操作,也能获得一定的优异视力。” 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显著改善老视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不少人对老视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沈丽君教授强调,老视是随年龄增长出现的生理性变化,无人可以避免,区别仅在于症状发生时间与严重程度的个体差异:远视者出现更早、症状更重;近视者则症状相对延迟。因此,公众既要了解现有的矫正手段,也应在日常中树立护眼意识,通过科学用眼延缓老视症状的发生和发展。 沈丽君教授建议,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遵循“20-20-20”原则,并避免在昏暗环境中持续用眼。日常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膳食均衡。若出现视疲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眼药水缓解症状。无论目前是否感到眼部不适,都建议尽早进行一次全面眼部检查,这不仅有助于建立个人眼健康档案,更能在问题初期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真正做到对眼健康的主动管理。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