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是考题,其实是整个宁波罗城西门的称呼变革历史,过程挺魔幻,让人意想不到,它曾两度称为“朝京门”,又两度称为“望京门”,当中还有个捉摸不透的“迎恩门”。 ![]() 历史上,许多官员包括从京城来的官船,都是由西塘河从西门入城,此处也是宁波学子入京赶考的必经之地。同时鄞西平原的物产有部分经此运入宁波,外地海运至宁波的物品也有部分经此流向鄞西内地。繁忙的水运造就了西门的繁华。 ![]() 西门在拆除前称“望京门”,拆除后铺建的马路就称“望京路”。现望京路上建有“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馆里展示有2016年以来两次考古挖掘发现的晚唐五代至民国时期的明州罗城(望京门段)的城墙遗址和部分出土文物。奇妙的是本人曾在这望京门遗址上奔跑了三年,缘分哈! ![]() 那么,“望京门”这个称呼是何时而来呢?它“望”的是哪门子“京”呢?西门除了“望京门”,还有个旧称为“朝京门”,它又“朝”的哪门子“京”?另外,还有一个称呼“迎恩门”,这又从何而来呢? ![]() 开头是对南宋罗城的介绍“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唐末刺史黄晟所筑。” ![]() 我们重点看下西门的介绍“西曰望京门,有水门通漕运,旧名“朝京”。庆元中,守郑興裔更名。久而圮,守胡榘重建……”非常明确,“望京门”是南宋庆元年间,由知州郑兴裔更的名。(图来自网络) ![]() 庆元是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宁宗赵扩登基后启用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195年至1201年2月5日,历时6年。赵扩还是皇子时,曾任明州知州,1195年登基后,任命郑兴裔为明州知州,因明州是其潜邸,又升明州为庆元府。因为西门连接淅东官道,是进京或从京城来的必经之门,所以这应该就是郑兴裔在未修缮罗城的情况下,独独改了西门称呼的原因吧,毕竟身为四朝元老那政治敏感度还是很高的。 ![]() 你没看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不过他在明州只在任4个月。曾巩修建罗城亦可见《曾巩集》。 ![]() 各类古籍都未具体记载“朝京门”,鉴于郑兴裔更名“望京门”前,“朝京门”是罗城西门最早的称呼,而唐代建了众多城门,想必总会取名,因而旧名“朝京门”为晚唐西门的称呼可能性很大。那么它“朝”的是“京”就是唐朝的京师长安。 ![]() 宝祐年间,沿海制置大使丞相吴潜又对罗城其中的六座城门进行了修缮,并于开庆元年(1259年)夏完工,唯独少了对市舶司门(来安门)的记载。因此,宁波罗城从十门逐渐变成六门在南宋末期实已成形。(图片来自网络) ![]() 与此同时,吴潜还把三座名称浅俗的城门更了名,北门下卸(盐仓门)改为和义门,西北门郑堰门改为永丰门,西门望京门改回朝京门。 ![]() 不过,出现了一个新的论点“唐长庆元年(821年)刺史韩察移州治于鄮县,治撤旧城而新之,唐末黄晟为州刺史增筑。”后面另有辨证,认为“长庆所移之城即罗城”。关于罗城为谁所建,众多古籍中有好几种说法,以后有机会再评论。 ![]() “迎恩门,城西门,旧名朝京门。庆元中,守郑兴裔更名望京。久而圮,宝庆中,守胡榘重建门楼。今废,有水门在其侧。” ![]() 而且宝庆《四明志》中的《定海县治图》显示迎恩门恰好也在定海县西门位置。 ![]() 上图“迎恩门”三字如果不太清楚,那么再看下图这张《镇海县志》的《宝庆志县治图》。 ![]() 局部放大,一目了然。 ![]() 所以,一开始怀疑会不会就这么搞混了,事实上并不是乌龙。 ![]() 另外,延祐志中关于罗城十门的描述也有可说之处。 ![]() 其中,鄞江门、来安门、渔浦门、达信门今皆废,那是毋庸置疑的,南宋开庆元年吴潜就只保留其余六门了。西门和东门的灵桥门后面也备注了“今废”两字,因为此二门是十门或六门中最雄伟壮观的,一个是去往京城和从京城返回必经之门,一个是重要的商贸集中地,故遭元兵毁城时肯定也是首当其冲的。 ![]() 同时,志中关于“迎恩门”另找到两条线索: ![]() 线索二:“迎恩坊,在县西三里,泰定二年(1325年),县尹阮申之立”。县西三里也是在西门附近,迎恩坊估计也是由门得名。 ![]() 而元代各志未记载的毁城复城只能翻阅明代的地方志了。明天顺《四明郡志》记载“元初毁天下城池,厥后民居侵蚀,夷为坦途。至正八年,台州方国珍为寇,二十年(1360年)浙东都元帅纳麟哈剌以台密迩庆元筑城,以防不测。” ![]() 从元初毁城,到元末复城,当初有多决绝,现在就有多狼狈。得亏城墙和城门毁得有点马虎,不是很彻底,因此复城进度很快,六个月完工(见下图)。 ![]() 言归正传 ![]() 那么,现在有了“迎恩桥”、“迎恩公宇”、“迎恩坊”这些佐证,应该可以间接证明西门“迎恩门”称呼存在过,而且根据迎恩坊的建造时间“泰定二年”,也可以基本认定“迎恩门”得名于元代。 ![]() 根据至正《四明续志》(上图左)记载“郡城之废垂六十余载”,续志成书于至正二年(1342年),那么毁城大概是在1273-1281年之间;再据元《新城记》(上图右)中记载“至今七十有余年”,而记写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那么城毁大概是在1281-1289年之间。两者相交可以推算出其实元初毁城发生在1281年,也就是元朝建国后10年。 ![]() BTW:《宁波府简要志》记载,唐大中十四年即咸通元年(860年),为防(裘甫)攻城,用土垒城,用树栅修门,这是罗城的雏形,后黄晟做刺史后,才用砖石砌城,真正意义上建造了罗城。 ![]() 民国十三年(1924年),灵桥门和东渡门两座东门先行拆毁,同时,西城效实中学以校舍逼近城垣不能扩充亦商准筹备处毁其西部一段。自十八年(1929年)起讫市府撤废止,为时不过三年(至1931年),而三江口千余年之雄城已成废迹。 ![]() 最后,给罗城西门称呼的变革历史作个小结: |
[恭喜,此贴已于2025-09-26 22:15:53 在海曙区 被 逍遥游641828953 推荐,推荐理由:原创内容]
发表于 2025/09/23 11:41:19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3 15:47:5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3 16:10:49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3 16:32:32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4 11:13:26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4 12:46:33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4 13:42:17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4 15:57:2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09/26 22:21:15 来自 浙江宁波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