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故乡的中秋节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5/10/06 10:17:20 来自 浙江杭州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柴桥人过中秋节并非八月十五,而是十六,此习俗自南宋延续至今,异于许多地方。民间相传‌‌,甬籍南宋宰相史浩之母生辰恰逢八月十六,为兼顾朝廷庆典与尽孝,他将中秋改期与母亲的庆寿合并。清代袁钧的《北竹枝词》中的“鄮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印证了这一说法。现存宁波东钱湖下水村史浩故居、八行堂等遗迹,持续传递着"孝悌睦姻任恤中和"的家训精髓,藉由砖石廊柱,静静流淌。
“月亮圆,汤果甜。月亮半边,汤果馊去。”故乡柴桥镇的这首童谣,不知被传唱了多少个中秋。它道出团圆之喜,也道出未圆之憾——一一家人围坐一桌,吃着甜糯的汤果,甜蜜幸福;若半月悬天,亲人未归,则汤果只好任其馊去,空留一腔怅然。
汤果是宁波的一种传统美食,用糯米粉制成,圆形颗粒,指甲大小,常与酒酿搭配,被称为“浆板汤果”或“酒酿圆子”。我年少时,逢年过节,母亲总会煮浆板汤果给我们几个孩子吃。
‌‌中秋前夕,母亲先酿浆板。她把几斤粳米放进陶甑里用清水浸泡,两个钟头后淘洗干净,倒进铁镬中烧滚,熄火焖一会,再升火至冒汽。约莫十分钟后,米饭熟了。她把饭铲到竹匾上摊开冷却,等冷至30℃左右时,拿起已碾碎的白药撒在饭上,翻拌均匀,装进陶甑,用手按实,中间挖孔散热,盖上盖子,放僻静处发酵。两日后,酒香已悄然满室。
中秋前一天,母亲将珍藏的乳白色糯米用清水浸泡过夜。翌日,叫上我和二姐一起到堂前间,让我俩用力推拉磨担,转动一扇尺二石磨。母亲则用左手扶着磨担,右手不时往石磨孔中添加水糯米。随着石磨的缓缓转动,发出“咕、咕、咕……”拖长且有节奏的声音,米浆不停地沿着石磨流到备盛在下面的大木盆中。大木盆里面铺着厚厚的一层草木灰用来吸收水分,上盖一块过滤用的蓝底印花土布。第二天,米浆变成了糯米粉,在午后被搓捏成一粒粒汤果,放在垫有湿布的竹匾上。
当大铁镬边上的清水被烧得冒细泡时,母亲将生汤果倒入镬中,用镬铲轻轻搅动。一会儿水沸,汤果上浮,加一瓢冷水。水再沸,汤果全浮,加入浆板、白糖和糖桂花。刹那间,浆板汤果那甜甜糯糯、带有酒味的香气氤氲了整个厨房,令人直咽口水。中秋夜晚,一家人围坐一起,团团圆圆吃汤果,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涡,别说有多开心和满足啦!
“十五月亮十六圆”,十六的月亮大多要比十五的圆些。缘由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导致满月出现时间通常在十六的概率最大。若中秋之夜,三五好友同聚芦江河畔,又逢云淡风清,便可领略“月到中秋分外明”之妙——一轮明月轻盈跃出远山,似光洁温润的白玉盘,静静地挂在天上,四周山廓朦胧、雾霭轻笼,“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月光与河水交相辉映,令人久久不忍离去。
中秋圆月,常被寄予团聚圆满之愿。寻常人家,总在平淡中过日子,对生活不敢有什么奢望,但求平安相守,常见常伴。而世间少见十全十美幸事,多有不尽人意之处,苏东坡也曾叹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然而,月光从不因人间的缺憾而迟疑,它照亮母亲凝望灶火的温柔眼神,也照亮游子逆风赶路的孤单身影;它照亮石磨边缘磨损的纹路,也照亮手机屏幕上闪烁的问候。人间聚散,圆缺无常,相聚即是离别开始。而心中那碗热腾腾的浆板汤果,甜糯如初,年年归来——它不曾因谁的缺席而停止飘香,亦不因岁月流转而改变滋味。
人们最终期盼的,从来不只是月圆,而是无论圆缺,都有人为你留一盏灯、温一碗汤。哪怕相隔千里,亦能在同一片月光下,嚼嚼同样的糯,尝尝同样的甜。
浙东西蜂 2025年10月6日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