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自1982年第7期《武林》总第10期
自然而然的自然门
自万籁声著《武术汇宗》出版,人们才知道内家拳有自然门。据作者自述,本门传授渊源是;徐师传杜心五,杜心五传万籁声、林涤生、张佑丞、文虚舟等人。近来对于自然门有新的发现,说明徐、杜之外亦有流传。自然拳有不讲着、不讲相、以气为归、虚虚实实、自然而然等特点。运劲有明暗,用法有粘闪。初功为内圈手,矮裆成圈环走,后则推手(即鬼头手,非如太极之双人推手),再加踢腿,先贴后骈,顺逆成环。初功走圈要决为:身似弯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钻。手上功夫要求:扣如钢钩刺如刀,摓如铁石粘如胶,相对如婴儿,举手不能逃。短手八字为挥、劈、撩、砍、腾、搂、闪、展。功夫抵于上乘时,“吞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活泼似猿猴,两足如磨心,若问真消息,气穴寻原因”。贴行即用足尖点地行走,是自然拳一大特色。此外并有根基功夫数种,如上桩之练气功,其箕之练功,子母球、沙包、虎口棒之练手之抓功、拧劲等,均须在圈手有一定基础后方可练习。
自然拳技击打法有“生擒活拿、闪躲圆滑、吞吐浮沉、绵软巧脆,化、妙、神”十九字诀。其要旨在乎练,功到自能技击,出手能刚能柔,不失自然本旨。
近年报刊曾介绍“金刚禅自然门”武术,说金刚禅是理论,是内功,是静;自然门是实践,是外相,是动。它以阴阳立式,拳势理法均以圆圈为标志,颇与《武术汇宗》所述相似。且该文称“金刚禅自然门”源出少林,传于四川。而万籁声常言其徐师祖操川音,因即以川人目之。据此种种迹象推测,两者可能出自一个渊源。
近来才被人们获悉的武当太乙五行拳,据当代传人爱新觉罗·溥儇介绍,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由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于明朝弘治年间根据“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和“华佗五擒图”等综合创编而成,其详细内容目前正在整理之中,我们高兴地拭目以待。
虎鹤双形和心意六合拳(又称十大形)均属内家,都是取法于飞禽走兽的动作所创造的拳法。
除上述以外,以武当命名的武术还有前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的武当剑法,分天地人三盘,传自颖上道人陈士钧。据见过李氏练剑的人说,该剑法击刺翻身,天巧活泼,的确功力,惜未闻有著述及传授与别人罢了。
江西字门拳
江西地区盛行一大拳种,以若干字为其要诀,故称字门拳。其初为八字,即:残、推、授、夺、牵、奈、逼、吸;后又增十字,即:贴、撺、圈、插、抛、托、擦、撤、吞、吐。此拳一向被认为外家拳,但其特点则为阴劲猴胸,阴劲则柔功,于阳刚相对。猴胸略同于含胸,有“吞”似的作用;出手贵软而忌硬,贵圆转而忌散慢;且其技击理论讲究消力,即先用“残”字手法探敌虚实凭顺势、借势、乘势等法使外力落空。字诀中用“推”字手法出击。字诀中以“残”“推”两字最为重要。有七言歌诀:“出手残推劲紧直,逼奈三分借彼力。抛托擦撒随手化,牵吸援夺下所宜。圈插能尅来者猛,吞吐兼撤跌更奇。手撒用撺当紧记。力弱即贴任施为,举手认胸休害怕,手即贴身脚亦随”。十八字理诀中说到:“此法精奇,不用猛力,弱人文士,皆可多学习…….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任彼腾挪,彼劳我逸,随向进步,何劳气力!”
从上述理法及歌诀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字门拳与太极拳的拳理极为相似。平江向恺然称,字门拳又称鱼门,起源于清初,其武师手于山中偶见蛇鹰相斗而创此术。扬州金一明最先把字门拳列为内家拳,确有见地。但是,他认为字门十八字即为黄百家所述内家拳中提到的“拳亦由博而归约,由七十二跌、三十五掌,以至十八”中的十八法,则不知何所据,有待进一步考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