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源夏氏源流,可追溯至越州(今绍兴)。据《夏氏宗谱》记载,北宋时,夏善(祥符六年生),任明州鄞县丞,定居鄞县。南宋初年,夏孝显自鄞县鄞江村迁居奉化畸山村,成为畸山夏氏始迁祖,二世元吉,至五世继德,俱一脉单传,继德生五子,此后人丁始盛,乃订立字辈为:继(五世)道初贵文,尚元永光,昭鼎震升,必定高明,传家诗礼,奕世康宁”。清乾隆年间,畸山夏氏大四房三房文昭公派下六世孙夏鼎贵,因事卜居水碓头,为剡源夏氏始迁祖。这一迁徙轨迹,体现了浙东地区宗族繁衍的典型特征,也映射出夏氏族人“择善而居”的耕读传统。
南宋诗人陈著《过畸山》描绘畸山“石根交虎豹,树影乱龙蛇”,险峻地形与舟车往来的商埠文化,孕育了夏氏尚武自保的传统,如家谱所记明末清初义士,清代武师,清末夏月波中试武秀才。奉化市溪口镇剡源村(今合指水碓头,今俗称水对头和万香岭、前岙),位于奉化、新昌、嵊州三县交界,地处四明山与天台山、会稽山交会处,自古是浙东交通咽喉,为嵊州和奉化两条剡溪源头,山高林密,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反清复明势力活跃于四明山,绿林文化与内家拳传承在此深度融合,形成“温柔婉约中见侠气”的独特民风。清末赵霈涛《剡源竹枝词》云:“偏是读书家子弟,一拳一脚会开交”,可见文武兼修已成乡俗。
内家拳,初为一种具体拳术,昔日亦称剑术,剡源俗称鹅头颈拳,有文献记载宗师为鄞人张松溪。明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谓其授徒“仅仅一二,又不尽其法”。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将内家拳与少林拳并称,并梳理其源流传承,“(张)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其后,陈贞石传至夏枝溪,单思南传之王征南等。而王征南一生收徒甚严,只授给黄百家,但遗憾的是黄百家没能学下去,仅在《王征南先生传》中记录《内家拳法》初学篇。实际上,王征南一脉武学成广陵绝响,但并不意味着内家拳彻底失传,夏枝溪所传的剡源夏氏一脉绵延至今。
剡源夏氏内家拳据民国末剡源夏明土手书的家书《源流》记载:“鼎贵公得艺于宗人枝溪之流”。“宗人”指同宗族亲,是畸山夏氏人还是鄞县夏氏人,或是鄞江、畸山外迁的宗亲后人,尚待家谱考据。夏枝溪系张松溪内家拳正统传人,“之流”则暗含武学流派之别,当是内家拳拳师们无疑。此记载揭示二大关键:其一,夏氏武脉通过宗族纽带秘传,规避了清廷禁武令;其二,剡源夏氏所学并非单线师承,乃多人汇传,博学众长。据《夏氏宗谱》(剡源瑞本堂),从畸山起,已有习武之风,而夏鼎贵习拳、传拳并非凭空而起。同时,从夏鼎贵起,剡源夏氏一直保存着(明末)吴昆山所著的《拳勇论语》抄本,前有伤科部分,后为武学。至今虽尚未外示,但民国内家拳大师、剡源夏明土和他的孙子、当代内家拳掌门人夏宝峰文章屡有提及,“拳勇论语”足证该典籍为张松溪再传弟子记录的内家拳武术和武学观,系武学集大成经典之作。至民国末年,夏明土重新誊抄,未抄伤科而前面增补自己对内家拳的提炼概述,名以《行字拳势·拳勇论语》,故剡源夏氏习得、传承的武学始终在发展,比较体系化。这种“宗族为表,流派为里”“技艺世传与典籍兼备”的传承方式,使剡源夏氏九代把内家拳从拳术、拳技、武学完善起来,并为民国时期夏明土发展成武道,登上武术发展的巅峰奠定了根基。内家拳传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宗人授拳,剡源潜传——清前中晚期清顺治二年、即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南下浙江,浙东郡县望风归附,但各地反清复明义军纷起。奉化畸山夏元济之子夏永盈、夏永丰、夏永武伯仲,及夏永丰长子光寿、次子光明、三子光福,两代六人,家谱俱称为“义士”。“义”有忠义、侠义、善义、信义之别,笔者认为剡源夏氏以“忠义、侠义”居多,与其家族世代相传,先祖从畸山到剡源,都在四明山地区参与过反清复明战事相吻合。夏光寿,崇祯七年(1634)甲戌二月十四日生,卒于清康熙元年、即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戌八月初四日。夏光明,明崇祯十一年即清崇德三年(1638)戊寅三月初六日生,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八月廿八日卒。夏光福,生失传,卒于六月廿三日。夏光寿之子夏昭岳,生卒失传,谱称“文武可师”,又“文武教师”,或习内家拳。时内家拳拳师入天地会(俗称洪帮,又名洪门)颇多,且相继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为旗号,清廷遂下令禁学内家拳。内家拳传习潜隐于山乡民间。康熙五十三年(1714),夏昭岳之子鼎贵(字朝元),甲午二月十七日生于畸山,卒于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七月十五日。因事卜居剡源水碓头,为剡源夏氏始迁祖,敬称“清流太公”,受拳于宗人夏枝溪之流,谱称“文武皆精”,又“文武宗师”(该家谱对族人“文武”之称,系小楷所注,仅记夏高恒及以上直系为主,且有两种笔迹,据谱记时间和“文师”分析,为夏鼎贵四世孙夏定孝、五世孙夏高恒所书可能性最大),张松溪内家拳第五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一代祖师。据剡源夏明土所撰《源流》篇曰:“我剡源始祖清流太公,王清畸山夏人,修文备武,得艺于宗人枝溪之流,故亦精于技击。言太公因事乞神,鸡卜居于此,为人忠厚,知书通理,能排危难于地方,深为乡民所敬重,兴建垦种,后子孙人丁繁衍,家盛业主,传七世至我,教子侄学习,以通世事。”得(明)吴昆山拳谱稿本《拳勇论语》,传拳(内家拳里俗称“剑术”“鹅头颈拳”“行字拳势”)于夏氏“震”字辈。后裔建有夏氏水碓头总祠“绳武堂”。七世相传的即为剡源夏氏耕读、习武传家的家风。乾隆六年(1741),夏鼎贵,长子隆德,谱称“义士”;次子、张松溪内家拳第六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二代传人夏隆本,辛酉二月廿二日生于剡源水碓头,卒于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八月十六日,谱称“文武师”,完善家传雷公飞心腿。三十六年(1771),夏隆本次子、张松溪内家拳第七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二代传人夏升千,生于辛卯六月十四日,卒失传,谱称“拳佬本”,又“拳可师”,在《兵学圣典三十六计》基础上结合内家拳应敌打法,总结实践而成的内家拳“三十六计”。夏隆本长子,谱称“文可师”,三子升明,谱称“文师”。嘉庆五年(1800),夏升千子,张松溪内家拳第八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三代传人、国学生夏必贤,生于庚申十一月十九日,卒失传,谱称“文武师”,又“文武皆精”,改良完善内家拳法,新创“醉八仙拳势”,以教书教武为生,传学于天台、新昌、嵊县、东阳,诸暨等地,远及江苏和山东。道光三年(1823),夏必贤三子、张松溪内家拳第九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四代传人定孝,生于癸未十一月十七日,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九月十四日,谱称“拳佬”,又“文武皆师”。咸丰十一年十月至同治八年(1861—1869),剡源中路成了太平军与清军往来数十战的战场,夏定孝死于长毛何文庆部。弟夏定华,谱称“拳可师”,又“拳佬本”。长子夏高咸,次子夏高丰,谱皆称“拳可师”,期间,剡源夏氏及乡人有携内家拳艺随太平军转战杭嘉湖并传拳。
克绳祖武,由艺及道——中华民国(1856—1954)咸丰六年(1856),夏定孝之三子夏高恒(小名云),于丙辰正月初三日生,系张松溪内家拳第十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五代传人,谱称“拳佬本”,凭家传功夫,又系善用火铳的神枪手,承祖业续设夏教房乡塾,恪守祖训“克绳祖武,行健自强”二法,在夏教房教习儒学兼武艺,为一地乡绅和霸主。就学者多为夏氏童稚及外姓弟子和夏家雇工,著名者有王鼎山(嵊县高风人,前剡源高瀑山落草为寇,后率部参加新四军,成解放军中级军官,新中国时任职安徽省)、徐永昌(1912—1951,新昌县上徐村人,曾居晚香岭村,外号“小雄鸡”,悍匪,收编后曾为宁波警察总队独立大队少校大队长、抗日自卫总队第三大队少校副大队长、浙东行署特务团第二营少校营长)和少年蒋介石结拜兄弟陈泉卿(?—1957,剡岙人,同盟会员)、王恩溥(奉化栖霞坑村人)等,及长或为匪,或从军,但俱敬重剡源夏家。
二十二年(1896),剡溪乡三石村乡绅赵霈涛(1842—1908)编纂成《剡源乡志》。时剡源村及剡溪两岸学内家拳成风,搏斗之事层出不群。赵霈涛撰《剡源竹枝词》云:“打降擒诈竹杠敲,数十群成似虎跑。偏是读书家子弟,一拳一脚会开交。”(原诗注:新奉之交各村有事,召之即来,每名给钱四五百文,来者动以数十计。)
二十五年(1899),从剡源夏氏学内家拳者,有名字入谱于拳乘。五年后(1904),剡源夏氏绳武堂夏高恒大师,举行小型收徒仪式。宣统三年(1911),夏高恒与原配竺氏所育数子一女,随陈泉卿、蒋介石参加辛亥革命光复杭州前牺牲。女明花,长大后嫁于剡岙陈泉卿本家叔侄陈祥余(内家拳著名弟子,剡岙民团长),成为陈泉卿管家。民国三年(1914),夏高恒子明祖(又名土明、祖明)生于甲寅六月初二日。次四年(1915),夏高恒再娶张氏为妻,明土(绰号黄毛,亦称黄毛阔嘴)乙卯九月初九日生。夏土明与明土兄弟少习文武,有侠气。及长,得拳法真传,成张松溪内家拳第十一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六代传人。夏明土承祖训、祖业,设乡塾夏教房(俗称),传授拳术兼国学启蒙,交友甚广。
十八年(1930)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夏公明土年方十六,写下体现内家拳武道巅峰思想的名篇《国术家书》。该文首先讲述武术的起源和进化发明,“由简入繁,归约至精简”,博而归约则“卫身拳术之武道始成”。其次阐述“武器革新后”武术的由“卫身”而“强身”的功能及学武观念变化,“其长处都可作为人类生存竞争之工具,且体用兼备,可强身益智,御敌育人,护种保族”。再次重点阐述近现代“国术”产生历史背景,指出国术拳勇“实国家强种强族之良方,教学良知良用之根本”,呼吁要发扬光大。最后对剡源夏氏家传的内家拳充满高度自信,解读剡源夏氏对内家拳“内家”的理解为“行家”,内家拳人掌握了武术的根本规律——“世称无上秘法,有行家之意,上乘之传,亦是养身益寿、自强积健之国术,也可适当开发利用,以利国利民”。
三十七年(1948),内家拳大师夏高恒逝世,享寿93岁,在世时教次子以夏氏祖训,向子女讲述夏氏家传国术之源流、拳法,出示祖传的吴昆山稿本。该年秋,次子夏明土不忘遗训,在夏教房“宜其家人”居用嘉庆四年夏家20多张地契陆陆续续写下《示后昆篇》和《源流》等内家拳经典名篇。《示后昆篇》言夏氏“家传有绝技,曰行字,俗名‘鹅头颈拳’。斯术原名剑术,因书剑同理而成,故以行字名之,曰行字拳势。余姚黄不失(即黄百家)谓张三峰即精于少林,复从翻之,故又名内家。……都不外‘敬、紧、劲、径、切’五字诀”;并抄记祖传已破烂的吴昆山所遗拳术抄本,增补成《行字拳势·拳勇论语》,内“有精奇妙法六十三篇,损伤妙方一卷,及小九天、吕祖式,或十二成一”,认为其虽“简编错乱,然言简而意详,文深而事备,大人谓知之修练,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妙用真功,包涵总括,尽收其中。实为天地所珍秘。进则可为治国平天下之用,退则当作修身齐家之策。”至此,剡源夏氏内家拳传承之有序清晰可见,内家拳武道思想基本形成。
三十八年(1949)二月,蒋公中正先生继十八年(1930)为剡源夏氏内家拳手书“国术佬手”后,又题词“智勇有术”。1954年农历二月初九,内家拳一代大师夏明土继夏土明身亡,临终前将整理好的内家拳文献资料用油纸包裹后,藏入夏教房祖屋西南侧墙角砖墙里。新昌县蔡岙人玉林木匠闻讯后,用多年做木匠省下的柏树老料连夜赶制馆木,披麻戴孝从高婆山翻山越岭抬来,以谢当年救命之恩。此后内家拳又在浙东山区潜传。夏明土,有三子二女,长子传龙(1946年生)、次子传虎(1948年生)、幼子传兴(1954年生),长大后俱尝习内家拳“打活”高级应敌法。
接续武脉,公拳天下(2004—2024)1976年,夏宝峰出生于奉化溪口镇剡源村水碓头,自小跟着父辈及祖父徒弟们各学几招,练拳走火入魔。1988年,13岁时,奶奶见其一心练拳,也担心夏氏武术后继无人,就从祖屋“宜其家人居”墙角,挖出祖父所藏的写有拳谱的地契和几本伤科、武功秘笈。此后一直到现在,足迹遍及宁波、台州、绍兴、金华等浙东地区,四处寻访浙东内家拳传人及史迹,采访百余人,做了口述录音录像,明晰了浙东内家拳的传承和传播史,结合拳谱,向他们学习、交流拳术;借祖母比划指点,顿悟内家拳核心至上功法“十二成一”;陆续购书藏书2万余册,钻研各种武术、帮会和浙东地区文化,且勤于思考、笔耕。
1999年9月,夏宝峰笔名山雨撰文、公开发表《首述内家拳学理三则》。2003年清明节,夏宝峰在鄞东宝幢铁佛寺遇见日本内家拳寻访者(名烟氏),拒绝其以10万美金传授祖传内家拳术十八式(内家拳黄百家拳谱六路)之请。此后关闭宁波轻纺城服装经营摊位,专职从事内家拳挖掘和推广工作。该年11月3日,《现代金报》发表报道《“内家拳”题名源出宁波》,是内家拳及其当代传人夏宝峰在媒体上首次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4月28日,以“挖掘宁波文化遗产,弘扬四明内家拳术”为己任的宁波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正式成立,夏宝峰当选为会长。6月3日,宁波市武协四明内家拳首届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白云庄举行,让国内武术界、文化人士第一次看到中华武术“活化石”——原始内家拳再现于世;同月,《武魂》第6期发表夏宝峰《<内家拳法>与<王征南先生传>》。2005年3月,四明内家拳被宁波市武术家协会列入宁波市首期涉外武术教练员培训项目。2006年底,作为唯一的传统体育、竞技与游戏类项目,四明内家拳入选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夏宝峰整理发行《内家拳学》。2008年12月,掌门夏宝峰立学习新规“五不传”“七不收”。2009年,夏宝峰先后成立四明内家拳武馆,定期面向社会传授内家拳;6月,内家拳被批准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夏宝峰成为唯一的内家拳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网络资讯发达起来后,他善于学习、比较各种武术长处和欠缺,视野更为拓展,对国内外武术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2015年4月16日,夏宝峰应邀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作内家拳武术文化讲座,随后成为省委党校武术教练。2016年10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报业集团《中华武术》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华武术大学堂第十一期名家讲堂,在浙江省委党校新校区隆重举行,夏宝峰应邀讲课,传授内家拳,作为浙江及南方唯一入选的武术,通过新闻媒体在杭城和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2018年5月29日,夏宝峰受邀出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传统体育专业委员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被推选为浙江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3月,纪念内家拳名字诞生350周年庆典活动暨中兴内家拳15年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举办,在内家拳名字诞生地宁波白云庄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家拳传承仪式,夏宝峰得拜师归堂弟子28人,其中记名弟子6人;12月15日,宁波市文广旅游局(体育局)在宁波市白云庄证人书院举办内家拳命名350周年高峰论坛,“中华内家拳发源地”在黄宗羲命名地白云庄立碑仪式,吴彬、龚鹏程、康戈武、陈顺安、张如安等国内著名武术家、武术史研究学者等济济一堂,确立了宁波为内家拳发源地、圣地,确认剡源夏氏九代对内家拳的世代传承及历史贡献。期间,中央电视台两次专题采访,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武术网等十几家国家级媒体作相应的报道。2020年起至今,从一坛至六坛,夏宝峰加强了内家拳体系各拳类的系统教学。2023年起,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邱丕相及其博士弟子多次前来宁波调研、交流。
张松溪内家拳第十三代传人、剡源夏氏内家拳第九代传人,浙江省非遗内家拳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挖掘,全面抢救。他通过走访百余位民国时期内家拳传人,结合祖父所藏文献,钻研沈一贯、黄宗羲、黄百家和相关文献资料,采访、口述、整理出内家拳各种拳种,编印《我的四明内家拳兄弟》(即《内家拳学》)等,全面恢复、形成内家拳武学体系。
二是重构创新,公开授拳。他将散落民间的七十二变法、三十九打法等整合各种教学套路,编内家拳拳谱著10多部,第一次把博大精深、博而归约的内家拳学体系向社会公开,并编写教材,举办各坛培训,形成内家拳教学的完整体系,并化私为公,创办四明内家拳馆,实施体系化教学,公开秘传“小九天”“十二成一”等核心功法;多次举行非遗收徒,组建鄞州区内家拳协会,支持国内外开设内家拳分馆、传习所,培训教练员队伍。
三是广泛传播,影响巨大。向省市各级非遗中心、省武术协会,中国武术家协会、国内武术史研究学者和武术文史学者推介内家拳,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推动内家拳从“秘传家学”走向国内外。内家拳成为首个入选浙江省级非遗的传统武术,被《中国国家地理》《中央电视台》评为“当代中华武术十大门派”之一,写入当代编著出版的各种武术历史著作。
结语
剡源夏氏家族,作为内家拳世家,传承武术文化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民间习武的群体基础;以“克绳祖武,行健自强”为祖训,“以读书、习武”为家训,文武兼修之风延续至今。同时重视代际传承,不断创新完善,教拳内外有别,因人而异,对外个性化练招式,家学则传授体系化,并且不断总结提升,让武术“化繁为简,博而归约”,“倚儒释道,融道、法、术,集易、兵、医”一体,从拳术上升为拳学、武道。剡源夏氏武术世家,不仅传授一种拳术,而且为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创造了一个武学世家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