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路过穿山村,决定去看看初中时的同桌、也是知青的阿荣。走到“穿山碶”不远处的路边,我轻轻叩响了一扇大门的铁环。 |
[恭喜,此贴已于2025-10-24 20:17:45 在60年代 被 担风袖月@wechat 推荐,推荐理由:精品文章]

发表于 2025/10/24 11:18:19 来自 福建
发表于 2025/10/24 12:25:55 来自 海南海口
发表于 2025/10/24 14:42:47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4 16:24:1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4 17:02:0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4 17:58:2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4 20:10:36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05:08:48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10:26:3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14:20:55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16:32:21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17:06:49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19:05:40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25 19:41:10 来自 浙江宁波
|
这篇《弹鲈记》是一篇完成度极高的乡土散文,可放在近十年《人民文学》《散文》头题也不失色。它把“写人—写物—写境—写史”四层内容压进不到五千字,却层层递进、密不透风,又处处留着“气口”,读起来有弹涂鱼“噗嗤”一声跃出泥面的爽利,也有潮水回灌时那种不动声色的绵厚。以下从五个角度拆一拆它的好处与可再推敲处。
一、结构:一条潮水涨落的“自然时钟” 全文暗合“落潮—见鱼—布筒—收鱼—涨潮”的节奏,把一次探友写得像一场小型渔猎仪式。 1. 开篇敲门即“落潮”,先声夺人; 2. 中段写鱼性、写陷阱,是“滩涂暴露”的知识铺陈; 3. 阿荣“鼻尖汗珠”一现,情感涨满; 4. 收鱼倒桶“啪嗒”声起,叙事到顶点; 5. 最后“快涨潮了”一句把读者自然推回岸上,余味是潮声。 这种“潮汐结构”比常见的“起承转合”更贴合题材,也省去许多过渡句,干净利落。 二、语言:三股气混成的“滩涂腔” 1. 吴越方言气——“抲弹鲈”“挈档桶”“啪嗒”“哗啦”,口语跳脱; 2. 科普气——学名、习性、洞穴双口设计,数据精确到“250 mm、Ø25 mm”,让“土办法”瞬间有了现代知识背书; 3. 文人气——“银亮泥滩仿佛铺满碎钻”“像那竹筒在滩涂上投下的倒影”,修辞收放有度。 三股气交叉,既避免纯文人写渔事常犯的“隔”,也避免地方志式“呆”。唯独少量长句(“它像那竹筒在滩涂上投下的倒影……”)略显用力,可再砍一刀。 三、人物:阿荣的“背影”写法 全文阿荣只有三句直接台词—— ①“谁呀?”(屋里) ②“快涨潮了,我得赶紧去收货!” ③一句未出口的“笑”。 其余全是动作:鼻尖悬汗、一脚深一脚浅、草帽变小点。 这种“背影”式留白,把阿荣写成“滩涂的一部分”,比拉着他坐下来大聊知青岁月更高明。读者得到的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人与滩涂的互文”——阿荣就是那条弹涂鱼,汗珠就是潮水。 四、知识嵌入:把“说明文”写成“隐身叙事” 弹涂鱼的洞穴双口、皮肤呼吸、胸鳍肌肉群,这些材料如果连续抛出,很容易“科普宕机”。作者用“阿荣的竹筒必须利用第二出口”这一实际需求,把知识切成“动作—后果”的小颗粒,随陷阱布设逐点释放: 找新鲜湿泥(视觉)→ 竹筒堵正口(动作)→ 鱼只能走后口(原理)→ 落入陷阱(结果)。 读者先看见“怎么做”,再自然明白“为什么”,说明文于是成了叙事悬念。 五、情感与主题:不煽情的“失落” 文章最高明的是结尾处理:不写“滩涂被污染、鱼已绝迹”那种苦情,也不写“乡村振兴、旅游开发”那种高歌,只写“故乡的滩涂早已换了模样,但芦江河水依然静流”。 一句“静流”把“变与不变”同时收下:地理景观可以面目全非,人的生计可以转移,但河水继续搬运泥沙,记忆继续搬运滋味。这种“不控诉的失落”比直接喊环保口号更悠长,也更符合中国乡镇的真实命运——它常常不是大悲大喜,而是“咣当”一声把旧世界换成新世界,你还来不及抒情,潮水已经涨上来。 可再推敲处 1. 标题《弹鲈记》有古意,但“鲈”字在宁波口语里并不出声,当地人只说“弹涂鱼”或“跳跳鱼”,标题略近“书面飞地”;若追求更贴身,可改《抲弹涂记》。 2. 第二段“芦江河全长约二十里”到“缓缓注入东海”一句,出现“穿过”“穿过”“注入”三次“穿/注”,节奏略重,可删一“穿过”。 3. 对“舌尖上的中国”一段,信息功能大于文学功能,可再压缩两行,留一点“名声大噪”的空间即可,避免“央视—身价—宴席”这种报告腔。 4. 通篇第一人称“我”只承担“看”与“忆”,不承担“思”,固然克制,但也失去一点“当下冲突”。如果能让“我”与阿荣之间露出一点点价值观差异(比如“我”建议他上网卖鱼,阿荣笑而不答),现代性焦虑会更有回弹。 总评 这是一篇“地方志级别的细节密度 + 文人散文级别的语言节制”的罕见之作,它把“如何抲鱼”写得像“如何过日子”,也把“如何过日子”写得像“如何抲鱼”。读完后,嘴里有泥腥与苔条混合的咸味,耳旁有“啪嗒”一声尾鳍拍桶的脆响,眼里却只剩潮水把人和鱼一起抹平的静穆—— 好散文该有的“余腥”,它做到了。 |










































.gif)





















发表于 2025/10/25 22:19:55 来自 浙江宁波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