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沉毅寡言的张松溪——屠音鞘  [复制]

阅读[] 回复[0]

发表于 2025/10/28 12:30:35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本文节选自《鄞州文史》第十八辑(2014年)P32—35
沉毅寡言的张松溪屠音鞘
说起张松溪,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倚天屠龙记》。根据金大侠的描述,张松溪是武当七子之一,张三丰的第四个徒弟。由于小说和影视作品的风靡,许多人通过这些第一次接触了太极拳和内家拳。但是,杜撰归杜撰,让我们暂且放下小说,来说说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张松溪。张松溪是宁波鄞县人(今鄞州区),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他有个老乡是之后万历年间的首辅,大名鼎鼎的沈一贯。沈首辅晚年离职回乡,遍访张松溪的徒弟,写下了《搏者张松溪传》,收录在他的《喙鸣文集》卷十九。另外,清初学者万言也根据当时可见的史料写过一篇《张松溪传》。这两篇传记就是我们现在来重新了解张松溪本人的最翔实的史料。雍正年间任宁波知府的曹秉仁编纂了三十六卷的《宁波府志》,其中就有张松溪的传,也是取自于沈、万二人的描述。在说张松溪之前,就不得不先说内家拳的源流了。其实内家、外家之分就是出自于大儒黄宗羲的手笔。他写了一篇《王征南墓志铭》,讲述张松溪三传弟子也是他的好友王征南的事迹和武艺。开篇就说张三丰(峰)首创内家拳,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代表人物叫王宗。王宗传给温州陈州同。而张松溪的师父就是陈州同的徒弟孙十(拾)三老。这位孙十三老生性粗憨,居住在宁波大梁街,曾客居温州,学得陈州同的绝技。而这个憨人又传了一个同样木讷的徒弟,就是张松溪。于是,张松溪就成了“四明内家拳”的开山祖师了。冠之以“四明”二字,是因为浙江宁波府古称四明,境内有四明山,传说山上有块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的仙石。张松溪裁缝出身,为人沉毅寡言,不越礼数一步,颇有儒者之风。他做人本分低调,隐藏自己,有人求见能躲就躲。而此前弘治、正德年间宁波还有另一位武学高手,叫边诚。他做派高调,喜欢授徒,显名当世,而他的徒弟也是飞扬跋扈。嘉靖三十四年(1555),“东海三司马”之一的张时彻张大司马罢官还乡,张松溪和边诚的徒弟都是他的座上客。边弟子袒裼扼捥,嗔目语难,十分嚣张。而张松溪却衣冠楚楚,肘子都不露出来。那位边师傅的功夫进退开阖,有绪如织,应该是外家拳的路子。而张松溪的内家功夫崇尚“直截”,不摆任何花架子,曾经说:“一棒一痕,吾犹轻之。胡暇作此㚇㚇间事。”他轻视有形的招式、架子,而是讲究“犯者应手立仆”,“发则所当必靡”。他有一次同弟子观看矛师的击刺,过后告诉弟子:“夫刺则刺矣,而多为之拟,心则歧矣。”这批评的就是枪矛教练的击刺花样太多,反而分散心力,如果放在实战中,不能直截了当克敌制胜,只会自掘坟墓。看来张松溪自己的功夫就是讲究一招制敌,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非死即伤。身怀这么厉害的功夫,他行事就极小心,从不显摆,也不和当时极有声望的边诚及其徒众争什么东西。他长得瘦小,年少时行走江湖,别人看他一副久病才愈的样子,都不信他有什么上乘功夫。这也帮助了他,得以深藏不露,非紧要关头,死不出手。不过他绝世武艺在身,终究还是在嘉靖末年的时候扬名武林了。之后就出了一件事,这件事或许就是历史明文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内家拳、外家拳的公开较量。众所皆知,外家拳的代表是少林寺的武僧。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宁波是倭寇侵略的重灾区。倭寇武艺高强,刀法精奇,一时间所向披靡,政府就要求少林寺支援抗倭斗争。于是就来了70个少林武僧。这群和尚当真是喝酒吃肉惯了的,到了宁波城,直接就住进了迎风桥酒楼。他们听过张松溪的大名,到鄞县求见。张松溪不欲与之交手,就躲了起来。可是后来有个好事小子想看热闹,也不知用什么办法竟然把张松溪弄到了迎风桥酒楼之上。这下可好,70个武僧正在上头演练功夫,张松溪一看之下,忍不住笑出声来。武僧循声看去,见一个瘦小的小老头就是众人风传的张松溪,怎么摁得下这口气,当下就要跟他比武。张松溪推辞不掉,只好说出条件,就是叫来里正做主,“死无所问”。众僧见他一副孱弱的样子,而己方人多势众,个个魁梧猛男,怕他作甚?就依张松溪的话,叫来当地管事的,当众立下生死状,万一谁死了都不可追究。众目睽睽之下,张松溪袖手而坐,领头的武僧冲过去就是一记飞脚,只见张松溪一个侧身,举手抓住他,顺着来势一送,那武僧就像一颗飞丸冲破窗子,重重跌下酒楼,差点死过去。众僧知道厉害,不敢再上,下去救人了。这场比武是典型的内家拳和外家拳的较量,张松溪这一招四两拨千斤体现了内家拳的精要。抗倭的将领得知他功夫如此了得,想请他出山当教头,却被张松溪推辞,理由是他对师父发过重誓,不能传授给不对路的人。他的这个做法或许会让爱国青年不爽,打日本侵略者竟然不贡献自己的能量,实在是说不过去,武艺再好也没有用。可是张松溪的做法也有他的道理,想想看边诚徒弟和70个武僧的做风,恃强斗狠,逞血气之勇,有了武艺只会害人害己。爱国青年们就放过张松溪吧,他年事已高,不能亲上战场,而大规模教士兵习拳难免催生厉害的恶棍。所幸,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指挥之下,抗倭斗争还是取得了胜利。张松溪负盛名几十年,到70岁时又有件奇闻。一群小混混把他堵在月城中,一定要他露一手才肯罢休。张松溪无奈,只好垒了三块数百斤的石头,举左手一掌劈下,三块巨石都一分为二。据记载,张松溪的内家拳非常注重点穴。“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伤者。”直接对穴道出手,避无所避,这或许也是他能够一招制敌的关键所在。不过,如果那时候有人会传说中的闭穴大法或颠倒穴位的神功,那张松溪等人就要黑了。张松溪的拳理归纳起来有“五字决”:勤、紧、径、敬、切。勤指早起晚休,勤学苦练;紧指两手常护胸胁,两足紧缩,忌高举阔步,立有所依,动有所循;径指动如脱兔,一有时机,必中肯綮。孙十三老传授给张松溪的只有前三个字,后面两个字是张松溪自己添加的。敬指做儆戒自将,勿露其长,温良俭让,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切指千忍万忍,勿为祸先,勿为福始,勿以身轻许人。这两个字是张松溪出于不结怨业,不犯王法的考虑而定下的。这“五字诀”概括了内家拳后发制人的拳理,也确立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内涵,有儒者之风,与易理相通,可作为后世传习者的心法。张松溪不肯轻易传授功夫,慎重无比,一定要再三试探才肯授徒。因此,他的徒弟极少,得到真传的只有叶继美一个。而叶继美有五个得意弟子,是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各人又都有传承弟子,于是,四明内家拳就这么传承下去了。似乎是因为在一开始就打上了张松溪祖师爷那沉毅寡言的性格烙印,四明内家拳一直是在民间低调地流传着,跟与之并称太极拳南北两大源流的北方赵堡太极拳一样,在几百年间都隐秘自己。张松溪还是现在全国各地所传的松溪内家拳的祖师爷。这个拳种也是他的徒子徒孙传播开来的,与四明内家拳同出一源。近来得知陈贞石的徒弟夏枝溪开创了夏氏拳学世家,三百年来从未断绝。他的后人夏宝峰是四明内家拳第13代掌门,而四明内家拳也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传统封闭的模式中走出来,开始了全方位的弘扬与传承。张松溪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