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Alternate Text

发私信

关闭
  • anyway2516
  •  
发表新帖
回复本帖
1 到第

蒋介石外公家--奉化葛竹王氏《溯源堂记》的勘正  [复制]

阅读[] 回复[2]

发表于 2025/10/30 16:18:28 来自 浙江宁波

楼主

分享到: qq sina

我作为奉化大堰王氏的后人,对蒋介石外公家--葛竹王氏的关注数十年了。久闻葛竹王氏也是连山王氏始祖公银青光禄大夫敬玘公的后裔,该支分叉较早,据说连山王氏的宗谱在元朝时毁于战火,明朝时局稳定后,加上大堰王氏数代有人出仕,于是重修连山王氏宗谱,但因为修谱资料有限,唐朝末年和两宋的先人许多事迹湮没,存在一些错误。葛竹村史记载和传说同样混乱:有说葛竹王氏始迁公王爽是在北宋时在此地发族的,有说是元朝时迁徙的,有说是明朝洪武年间定居的。
为了解开葛竹王氏始迁于何时的疑惑,本人多年来有心访问葛竹村,实地寻觅踪迹和资料。在今年4月6日,我终于独自一人拜访了葛竹村。我参观了王惜寸、王彩玉、王震南的故居,与仍居住在老屋的蒋介石外曾祖父王毓庆的第6、7代后人进行了攀谈。我重点拜谒了王氏宗祠,浏览了祠堂内陈列的村史展览,拍摄了《溯源堂记》字板。我也拜访了一墙之隔的民国时期的武岭葛竹分校旧址。
回到宁波后,我对《溯源堂记》进行了誉写,对一些我认为错误的字和事迹进行了考证和纠正,下面供大家指正和批评。
《溯源堂記》
--奉化葛竹王氏祠堂
堂以源名不忘祖也,夫人有祖猶水有源,不昧水所自出,能忘身所 (從的异体字)來乎?故思祖之所常常而見,必如水之源源而來,此溯源之所由名也。 (粵,應是“會”)稽王氏系出自晉,而余族發源於晉王四十二世裔孫敬玘公也,公仕唐為銀青太傅太子少保上柱國出鎮明州後,隱奉化為大堰小萬竹王氏始祖,而吾地且奉為當境焉細十二 (爽的异体字)公者晉王四十七葉(叶,应是世)敬玘公五世孫也,由連山越剡源卜居葛溪之地,禮云:別子為祖(注:“别子为祖”是指宗法制度下,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在分家后成为新族群的始祖。)維是公乎。祀扵(同“於”)堂左右逢其源,云:特余生也。晚未能盡悉前 (徽的异体字)而追維往昔,知 公 (播的异体字,有遷徙的意思)越之年正異姓番衍之日,公以一身披荊剪棘手足以啟基艱矣,且歴數傳而形單影隻,則王氏一派如朝露然頋(顧的异体字)曰:昆昆不舍為綿不竭之源哉,乃皇天不負。歴七世至慶 (享)公生四子焉,長永吉次永倫三永金四永強,聿開四房之祖,泊十世宏源公始遣其子侄德進輩往連山而求通譜籍,賜進士第太子少保南京工部尚書印 (巖的异体字)鈁公即贈金線繡成之奏績錦序,且贈有家史文序云颜其堂曰司空宗族,則知斯堂之源溯之者,宏源諸公與以溯之者也鈁公也,余 而記之。俾登斯堂者,上念先公創始之艱、下感宗盟勿替之誼,親勿失所親、愛勿失所愛,則一堂之上肅肅雝雝,自百世而下融融洩洩豈苐優見愾聞寫足盡溯源之名義也哉。
時在
咸豐元年元月穀(谷)旦
晋王六十二世裔孫毓慶譔幷書
我的考究结果:
1. 葛竹王氏的始迁祖的爽公是敬玘公的第五世孙问题:
如果爽公是第五世孙,与同迁柏溪(坑)的奭公是兄弟,那就应该是北宋治平年间的人,而不是《溯源堂记》的“異姓番衍之日(元朝1279年-1368年)”,小万竹嶼宗谱里有奭公写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序。敬玘公是会稽人,生836年、卒905年,葬于奉化小万竹,后人迁居于此,以敬玘公为始迁祖。敬玘公最后任的是明州押衙节度十将,不是节度使,并且李唐皇朝随即灭亡,应该没有谥号。如有谥号,可能是宋明时后裔有人出仕而被朝廷追谥祖先。银青光禄大夫(唐代定制文武散官,以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押衙节度十将(押衙是唐代节度使属官的一种,通常由节度使的亲信担任,负责节度使的安全和仪仗。押衙的职责包括保护节度使的安全、维护秩序以及执行节度使的命令。在唐代文献中,押衙通常由武将担任,具有一定的军事背景和忠诚度。节度十将是节度使下属的军事将领,负责具体的军事行动和部队管理。这些将领通常由节度使直接指挥,执行各种军事任务。节度十将在唐代军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参与战争和边防事务。
160年只繁衍了4代有疑问,可能少了1、2代,传世统计学繁衍是22.5年--30年为一代,孔子家族31年为一代,同宗圣人王阳明55岁才生嫡子,已经是特例了。要符合传4代,那么必须是160/4=40年/代,个别传代40年有可能,连续每代都这样是不可能了,北宋代男人的平均寿命64岁。据说元朝时连山王氏宗谱毁于火,后来修谱就记忆出错了。
另一重要疑点是连山(小万竹、柏坑、大堰分支)王氏宗谱的记载:敬玘公有子4人,分别为“行赏、行孜、行从、行孚”;可第2代只有记录了“行赏”的儿子一个“唯”的名,也没有唯的如生卒配偶事迹,也没有其他兄弟甚至堂兄弟的记录;而第3代“唯”的次子“延谅”有“行六”的记载,这说明了延谅有一位兄长“延训”和比他年长的堂兄4人;延训有4子,分别是通伯、通权、通福、通德,没有详细记载;延谅有3子,分别是通简、通符、通筌;通简有4子,分别是 (查询无这一结构的规范汉字或异体字记录,可能是“慈”的误写)、爽、奭、奕, 行细7是小万竹屿的始祖公,爽行细12是葛竹的始祖公,奭行细13是柏坑的始祖公,奕的记载就混乱了,徐马站王氏谱里说他后裔无考,大堰谱里说他迁往宁海北街,而近年我在网上看到余姚芦田王氏说是他们的始祖公,我希望芦田王氏能联系我,给资料以考证和勘误。总之第5代以后连山王氏发族迅速并且迁居各处,我认为连山的土地可能承载不起当时人口增加或者纠纷而迁徙。
大堰地区传说王钫尚书迁上溯七代祖坟的故事,我大胆猜测,元朝时的庆享公才是始迁葛竹的的祖先,他将上溯七代的爽公的坟墓迁移到葛竹了,二百多年传7代符合统计数学规律,只是后来讹传为王钫为了发迹做官而迁祖墓了。
葛竹村与栖霞坑村直线距不到7公里,却因雷峰山、平头山和岩头底等山峦阻隔没有公路直通,需要从斑竹、董村去绕路,有17公里了。栖霞坑也有连山王氏聚居,该支是连山王氏迁徙到定海金塘岛,在明朝时因海禁内迁到了栖霞坑定居,惊讶的是两村拥有同一个传说:始迁祖到此地采箬竹叶,到中午肚饥时打开冷饭包,发现仍然有热气,认为是宜居福地,于是举家迁居。
2. 葛竹王氏的传承代数问题:
王钫尚书(1492-1566年)在皇明嘉靖辛酉春(嘉靖四十年,1561年)写的《连山王氏家史序》里载明:敬玘公是晋王42世(生长于大堰现居杭州的王牧之考据应为48世),他自己是60世。那时钫公70岁致仕告老还乡,序里没有提到葛竹,在《溯源堂记》里“宏源公始遣其子侄德進輩往連山而求通譜籍”、“ 鈁公即贈金線繡成之奏績錦序”,证明是1561年后去连山大堰拜访的。彼时宏源公已是42+5+7+10=64世了,这个情况是符合统计学的。但咸丰元年的(1851年)毓慶公说他自己是62世,那就不太可能了,明显算错了,毕竟又过了近三百年。我们大堰村王氏现在辈份大的与小的相差7代。蒋介石的外公王有则(1820年-1882年)这支到现在不到二百年,就传了有6、7代,亦可证明30年左右可以传一代。

Alternate Text

-关注 -粉丝

积分:
0
经验:
0

发私信 关注TA

  • {{item.title}}
    {{item.cataName}} {{item.user}} 更新于 {{item.createtime}}

发表于 2025/10/31 09:31:24 来自 浙江宁波

    发表于 2025/10/31 15:49:22 来自 浙江宁波

    王惜寸、王彩玉、王震南的故居,我去参观过了。
      1 到第

      精彩推荐

      • {{reversedTitle(item)}}

        {{item.Summary}}

        {{item.Author}} 广告
        {{item.ReplyCount}} {{item.ViewCount}}

      使用 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

      快速回复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