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关于“百保君爆雷”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据了解,百保君是一个健康服务垂直搜索引擎,主要通过微信小程序获客,官网显示:百保君于2020年10月由众安科技孵化成立。众安科技是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的子公司。 原办公地9月时已人去屋空 记者加入了一个200多人的“百保交流群”。群内,不断有用户发问到底如何领卡。比如其中一位用户就表示:“怎么办?只给发了8张卡,还有42张卡无法提取。” 这样的交流不只在这一个群里出现。在另一个近百人的百保交流群中,有人回应说,平台9月底更换了供应商,更换完供应商就会恢复正常领取节奏。但更多人的猜测是——“平台跑路了”。 11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上海市申长路588号虹桥绿谷广场B座,按照百保公司官网披露,他们的办公地点是在这座写字楼的3A10室。
楼下大厅有电子显示屏,上面列示了楼内的办公企业,但记者并未在其中看到百保公司的名称。在听到记者咨询百保公司情况后,物业人员第一反应是询问“你从哪里来的?”随后称该公司“早就搬走了”。他还指着电子显示屏中空白的一栏说,这里原来显示的就是百保公司名称,现在已经被删去。 前台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告知,百保公司在9月份房租到期后就搬走了。
记者同时还拨打了百保公司官网给出的联系电话,但被告知其已欠费停机。该公司2024年年报中披露的手机号码,则是空号。 “权益产品+高额返还”套路用户记者结合用户爆料及查阅百保君微信小程序,发现百保君通过“购买权益+超额返还京东卡+高额积分奖励”的模式获客,其中的商业模式尚难看懂,但暗藏的风险隐约可见。 比如,售价89元的权益,到期返还100元京东卡,同时还有丰富的积分,积分可以提现或兑换京东卡。对于用户来说,这几乎是无风险套利,但对于百保君来说,记者未能发现其利润点在哪里。 多位用户对记者透露,目前百保君已经被立案。记者也从经侦部门获得证实,“刚刚立案,现在可以交材料过来。”一位工作人员称。 同时,记者微信联系百保君创始人、CEO李雪峰,截至发稿,对方尚无回应。记者亦联系众安保险,截至发稿暂无回应。 用户集中投诉 百保君用户李先生对记者说,他于9月8日购买了“健康权益-护心保障190版”,购买了10份,产品到期日为10月11日,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到京东卡。 用户陈小姐对记者说,她9月5日同样购买了“健康权益-护心保障190版”,购买了10份,产品到期日为10月8日。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10月以来,某平台上集中发布了24条针对百保君的投诉,均指向到期不能返还京东卡的问题。 一用户称,其于2025年9月21日至9月24号,分别在百保君微信小程序购买了价值6000元的风险服务计划,承诺到期返还京东卡,结果逾期未返,目前客服联系不上,电话打不通,但小程序还能下单购买。 另一用户也表示,其于6月20日购买了200份百保君“护理保障430权益”,6月22日购买了100份百保君“护理保障430权益”,但承诺到期返还的京东e卡至今没有领到,合计300张面值100元的京东e卡,价值总计30000元。 记者查阅百保君的微信小程序,目前已经不能购买权益产品,联系在线客服后,客服仅自动回复:目前平台权益产品调整期,已到期及未到期权益产品同意退款处理,退款方案及页面说明会尽快公布。 另外,有用户表示,百保君于2022年就上线了权益产品/服务,具体“爆雷”时间则是今年9月。 律师说法:高额返利模式往往不可持续对于百保君相关投资人涉及的数量和金额,目前暂没有明确消息。 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律师,对投资者提出建议。 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张秀红律师建议,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应立马固定证据,报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具体操作包括: 首先,固定保存如下资料:购买权益的支付记录、合同或电子协议,平台承诺返利(如京东卡、积分)的截图或聊天记录,邀请好友的推广记录及积分变动明细。 其次,携带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用户应尽快向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提交材料,说明投资金额、返利情况等,配合调查。 最后,如在系统上能退款,就抓紧退。根据刑法,非法集资参与者的本金可通过追赃退赔程序返还,但这个程序较长,而且退回的可能性及本金比例将大打折扣。 “高额返利模式往往不可持续,用户需理性。在接触相关商品或投资时要评估商业逻辑的合理性。”张秀红表示,在购买金融或类金融产品前,应查验对方是否具备相关牌照(如保险、支付业务许可证)等,充分树立风险意识。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孟博律师表示,天上不会掉馅饼,消费者应该提升风险意识,提高甄别能力,避免因贪图小便宜而掉入消费陷阱。如果不慎遭受骗局,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证据是维权的关键,建议消费者保存好相关证据,以便维权。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德恒新加坡办公室执行主任闫泽娟律师在受访时对记者表示,购买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聚焦产品本身,切勿为了一些小的利益购买违法违规产品,一旦发现金融机构存在承诺保险合同以外利益的行为时,要收集好证据,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主管机构进行举报。 闫泽娟建议,已购买用户,要积极关注刑事案件进展。若司法机关最终认为公司构成犯罪,则积极进行损失申报,若司法机关认为其不构成犯罪,则积极向法院提起诉讼,向主管机关进行举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涉及到保险产品的情况,闫泽娟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百保君的营销模式被认定为给予保险合同以外的利益,则面临行政双罚的法律后果,届时对在平台销售产品的保险机构来说,严重的会被吊销业务许可证,保险机构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严重的则会被撤销任职资格。 康德智库专家、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李文玲律师表示,百保君兑付危机再次验证了“高收益、低风险不可能同时满足”,这是投资领域的基本常识。投资者需充分认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性,保持投资定力,避免盲目跟风,谨慎选择理财平台,多方获取信息,理性分析判断,不轻易相信高收益承诺。 |

{{item.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