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农林水产省11月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市场上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涨至4316日元(约合198元人民币),再次刷新纪录。许多日本民众感叹,这一重要主食已变成“奢侈品”。 根据农林水产省对日本全国约1000家店铺米价所作调查,截至本月9日的一周,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为4316日元,连续第二周上涨,且刷新上一轮涨价期间于今年5月创下的4285日元(197元人民币)纪录。 ![]() 5月21日,在日本东京一家超市,大米货架上张贴着因供应不稳定实施限购的提示。新华社记者胡晓格摄 按日本媒体说法,新一轮米价上涨缘于价格高昂的新米上市推高整体价格,以及价格相对低的政府储备米供应减少。目前在日本超市,一袋5公斤装新米的价格普遍超过5000日元(230元人民币)。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日本民众感叹,大米已经变为“奢侈品”,他们不得已把主食改为面条等面食。还有网友调侃道,“明年日本人的主食将是意大利面”,“超市里卖意大利面的货柜都增加了”。 2024年夏季开始,受极端高温致大米歉收等因素影响,日本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去年8月,气象部门发布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示,引发民众囤积大米,一度出现“大米荒”。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政府曾向市场投放政府储备米,米价一度有所回落。高市早苗上台后,新任农林水产大臣铃木宪和表示反对向市场投放储备米,提出向低收入等特定人群发放大米折扣券。 日本媒体报道,部分城市已自行开始发放大米折扣券。但在一些地区,相关程序所涉人工费和邮费比大米折扣券面值还要高,因而这种做法引发质疑。 |

发表于 2025/11/18 09:01:37 来自 浙江宁波
|
日本,一个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近年来却深陷“米荒”困境,且问题迟迟未能解决。这背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其长期推行的农业政策组合拳。
首先是对外严格的进口限制。自民党政府长期以保护国内农民利益为由,构筑了极高的贸易壁垒。在199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日本对进口大米征收的关税高达惊人的778%;即便经过多年调整,目前的税率依然维持在227%的高位。这极大地限制了国际市场上相对廉价的大米进入日本市场。 与此同时,对内则实施了数十年的“减产政策”。这项政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大米产能过剩问题。其效果确实显著: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超过200万公顷,萎缩至2023年的134.4万公顷(其中用于主食的仅124.4万公顷)。稻谷总产量也从高峰期的约1200万吨,下滑至2023年的约716.5万吨——不足70年代水平的60%,相当于减少了超过40%。近年来频发的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进一步加剧了产量的下滑。 然而,政策的长期执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产能是控制住了,但供给的弹性也大大降低。当国内生产因天气等因素出现波动,而高关税又阻挡了外部补充时,“米荒”便随之而来。 不少日本民众猛然发现,作为日常主食的大米,已然变得难以负担。 供应减少的同时,最近几年,因日本旅游业的复苏加剧了大米的需求。2024年,日本旅游业迎来了空前繁荣,游客的涌入推高了餐饮业对大米的需求,寿司店、拉面店、居酒屋的米饭消耗量激增,而国内产量却无法跟上节奏。供不应求之下,米价自然水涨船高。 为遏制米价飙升,日本农林水产省自今年3月起,史无前例地四次宣布释放政府储备大米,总量达41万吨。这是日本自1995年建立储备制度以来,首次为保障市场供应动用储备米,足见形势之严峻。 然而,政策效果远未达预期。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实际流入零售市场的应急储备米仅占释放总量的7%,杯水车薪。 据日本全国新闻网披露,问题根源在于日本农协(JA)通过竞标机制收购95%的释放储备米,形成实质性垄断,其对流通环节的绝对控制导致终端定价权完全游离于政府调控之外。政府持续放粮却难入市场,农协囤聚库存主导价格,使得官方平抑米价的努力近乎失效。 对此,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财务省前官员高桥洋一尖锐批评道:“这完全是一场闹剧”,直指制度设计的缺陷与执行层面的失灵。 |
{{item.Summary}}